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

雀形目鸦科动物

白尾地鸦,俗称“沙喜鹊”、“沙漠鸟”,是杂食性鸟类,也是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新疆是地鸦属的发源地。全世界4种地鸦中有2种分布于中国,而这2种地鸦的模式标本产地都分别采集于新疆的莎车县和巴楚县。

中文名

鸦科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雀形目

鸦科

地鸦属

白尾地鸦

形态特征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

鼻羽沙色,前额、头顶乃至后颈呈发金属蓝辉的黑色。

眼先、眼周、耳羽及颈侧乳黄色,颊黑色。整个背面包括两肩沙褐色。

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与背同色,最外侧的小翼羽白色;大覆羽呈发紫色光辉的黑色;初级飞羽白色,近基部微黑,近先端的1/3黑色,愈向内侧的飞羽,近端的黑色逐渐缩小,最内侧的初级飞羽纯白。

次级飞羽紫黑色,先端具宽的白端,最内侧的内翈亦呈白色;三级飞羽沙褐色;尾上覆羽乳色。

尾羽白,中央一对尾羽中央具黑色羽干纹,次几对尾羽的羽干黑褐色,向外逐渐变淡至最外侧几对几呈纯白色。

颏和喉黑色,各羽均具乳色边缘。下体余部均呈乳黄色。雌雄相似。虹膜褐色;嘴峰和足黑色。

相关类群

黑尾地鸦

身沙褐色,额、头顶以至后颈呈发金属紫蓝辉的黑色。

颏和喉乳白,下体余部均呈乳黄色,肛周及尾下覆羽变淡近白。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拜城、阿克苏、巴楚、莎车、和田、策勒、尉犁、若羌、且末(留鸟)。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

生活习性

习性:栖居荒漠灌丛及多灌木的荒野。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栖于灌丛。白尾地鸦属小型鸦类,其体羽毛呈沙褐色,嘴锋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

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其适应荒漠干旱及多尘暴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遇见人时,能发出“嘀、嘀、嘀”的鸣叫。它只出现在松软的沙质地面上,腿长而强健有力,善于在沙地上奔跑。  

相关资料

白尾地鸦是中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

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中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

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将白尾地鸦第一次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  

【白尾地鸦“生命绝地”的精灵】

自人类发现白尾地鸦的100多年以来,这种生存在塔克拉玛干的最大的鸟种数量不断减少。

据Biddulph、Hume等研究者在巴楚地区的考察报告中显示,白尾地鸦当时还是一种“经常可以见到”的鸟类。

然而,2004年的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目前,塔克拉玛干现存的白尾地鸦总数已不足7000只。

作为濒临灭绝的鸟种,白尾地鸦已被编入了“亚洲鸟类红皮书”之中。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对白尾地鸦的保护工作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濒危因素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

首先,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影响了白尾地鸦的生存,特别是大规模的垦殖活动,直接威胁了塔里木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了白尾地鸦的生存

。塔里木盆地的大规模垦殖由来已久,由此而造成的古城灭亡的事例史不绝书。仅目前记载,便有楼兰古国、精绝古国(尼雅城)等一系列古代文明灭亡于由过度垦殖而造成的沙漠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垦殖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如和田河、塔里木河、牙通古斯河等河流流域,出现了无视国法大兴水利建设的现象。

这些非法上马的水利项目盲目拦河截水、挖井抽水,破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含量,从而影响了胡杨、红柳等沙地植物的生长。红柳林的萎缩,压缩了白尾地鸦的栖息地,造成了白尾地鸦数量的减少。农业之外,牧业扩张对白尾地鸦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白尾地鸦的巢多由嫩枝构成,是家畜特别是骆驼的首选食物。

同时,塔里木的牧民常常以砍树枝的方式牧羊,而砍伐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白尾地鸦筑巢用的红柳林。

马鸣等人组成的考察队,曾经在2000年10月20日,在塔克拉玛干绿洲看到有些牧民在沙漠中挖取药材,而在南疆地区,还有牧民以红柳、胡杨为燃料取暖。

这些行为,都影响到了白尾地鸦的生存。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

保护状况

【白尾地鸦保护任重道远】

作为生活在沙漠中惟一的鸟类,白尾地鸦对于风沙、干旱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在沙漠中,白尾地鸦如何不喝水而能够维持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作为体形较小的鸟类,白尾地鸦如何抵抗风沙的袭击?

鸟类大多喜潮湿阴凉,塔克拉玛干的地面温度平均为70℃,白尾地鸦为何能够抗高温?

马鸣说,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而这些问题,在仿生学、生物工程等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去进行认真地研究。

“目前,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往往注重其市场价值,实际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其自身宝贵的生物学价值。

白尾地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种,它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特殊’上。”谈到对白尾地鸦的保护,马鸣不免显得有些激动。

目前,国内外对白尾地鸦的研究,尚且处于一片空白。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马鸣领导的“新疆地鸦研究小组”开始第一次系统地从事地鸦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这一工作,先后得到了全球绿色资助基金、香港观鸟会、“中国自然保育基金”和日本野鸟会及经团联自然保护基金的大力支持。从2002年开始,白尾地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绿洲学者奖励基金”及“所长奖励基金”特别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际鸟盟、新疆保育基金和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等对其都有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支持。

目前,通过研究,马鸣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已经对白尾地鸦的生活习性、分布状况和物种数量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2004年4月,由马鸣等人撰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有物种——白尾地鸦》一书出版,书中展示的大量白尾地鸦及其巢、卵的照片,都是首次面世。

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对白尾地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研究成果

白尾地鸦等是中国的特有种(属),亦称新疆地鸦,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区,已被IUCN等国际组织纳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单和“世界狭布鸟种”之列,同时亦被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2001)之中。

令人遗憾的是,近一百年来,所有的关于白尾地鸦的知识积累没有超出1874~1933年间的外国探险家们的研究水准。

本项目希望通过民间访问和调查,了解人们对白尾地鸦的认识与保护意识。

宣传有关白尾地鸦的知识和动物保护思想。揭示白尾地鸦繁殖习性、种群结构、活动规律、栖息地特征及分布规律等。估计白尾地鸦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

探索白尾地鸦的特异性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过程中对地鸦属与拟地鸦属的分异作用(形态的、生理的、行为的和生态的)。研究极端环境下动物的生存机制。

参考资料

白尾地鸦·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黑尾地鸦·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