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半刺光唇鱼

半刺光唇鱼

鲤科、光唇鱼属鱼类

半刺光唇鱼(学名: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是鲤科、光唇鱼属鱼类。体侧扁。头较小,鼻孔前背部稍凹陷,头后背部稍隆起。背缘稍呈弧形,腹部圆。唇肥厚,肉质。上下唇连于口角。下唇分左右两瓣。须2对,口角须较长。鼻孔在眼的前上角。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稍后下方连于峡部。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具一狭长腋鳞。胸鳍略长于腹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相距3~4枚鳞片。鳃耙短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较小。鳔2室,后室圆筒形,末端尖细,为前室的2倍左右。腹膜灰黑色。浸泡标本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微黑,多数标本在鳃盖和尾鳍基各有一黑斑,少数标本尾柄背部出现一些不甚明显的黑条。较大个体雄鱼吻部有多数细小的角质颗粒,雌鱼吻部有细密沟纹。

中文名

半刺光唇鱼

拉丁学名

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

别名

火烧鲮、带半刺厚唇鱼、半刺厚唇鱼、石板、坑鱼、石湾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鲤形目

亚目

鲤亚目

鲤科

亚科

鲃亚科

光唇鱼属

半刺光唇鱼

命名者及年代

(Nichols,1925)

保护级别

IUCN标准:无危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5~17;腹鳍Ⅱ-8。侧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鳃耙10~13。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34~35。

体长为体高的3.0~3.7倍,为头长的3.6~4.1倍,为尾柄长的5.2~6.4倍,为尾柄高的8.3~9.6倍。头长为吻长的2.4~2.9倍,为眼径的4.3~5.4倍,为眼间距的2.6~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7倍。

体侧扁。头较小,鼻孔前背部稍凹陷,头后背部稍隆起。背缘稍呈弧形,腹部圆,较平直。吻稍尖而突出,吻皮下垂止于上唇基部,与前眶骨交界处有一裂沟斜入口角。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口宽约为头宽的1/3。唇肥厚,肉质,上唇完整,与上颌之间有一缢纹。上下唇连于口角。下唇分左右两瓣,相互接近,在颏部有一狭窄裂隙。下颌前缘有角质,外露于下唇之前。须2对,口角须较长,约等于眼径,吻须约为口角须的112-314长。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稍后下方连于峡部,其间隙约等于眼径。鳞片中等大,排列整齐,胸部鳞片略小。侧线完全,较平直地延伸至尾鳍基中央。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具一狭长腋鳞。

背鳍外缘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约等于距尾鳍基,背鳍不及头长。胸鳍略长于腹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相距3~4枚鳞片。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达到或接近臀鳍。臀鳍紧接肛门之后,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鳍基的中点或稍近前者,后伸接近或达到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大于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

鳃耙短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较小,稍侧扁,顶端尖而微钩曲;主行外侧第二和第三枚齿较膨大。鳔2室,后室圆筒形,末端尖细,为前室的2倍左右。腹膜灰黑色。浸泡标本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微黑,多数标本在鳃盖和尾鳍基各有一黑斑,少数标本尾柄背部出现一些不甚明显的黑条。较大个体雄鱼吻部有多数细小的角质颗粒,雌鱼吻部有细密沟纹。

生活习性

半刺光唇鱼属于溪河小型鱼类,常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溶氧丰富的山区溪流和江河的中上游及其支流,喜栖息在底层多砾石的流水环境。喜集小群,游泳速度快,性急躁且遇阻碍善跳跃。半刺光唇鱼为杂食性鱼类,主要用下颌发达的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与藻类,也喜欢摄食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易驯化,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分布范围

半刺光唇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省的湘江、沅水、资水、澧水,以及福建省的闽江、九龙江、富屯溪、金溪等水系。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半刺光唇鱼初次具有生殖能力的年龄为二龄鱼,但雄鱼一冬龄即可发育成熟。初次性成熟亲鱼体重30~50克,体长10厘米以上。产卵时的适宜水温为22~26℃,为分批产卵类型。

半刺光唇鱼于每年4~6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雌鱼性成熟系数于3月底4月初急剧增大,在5月上旬达最大值,并维持至6月中下旬,7月后又急剧减小。5月初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地点常见于水中石头缝隙、洞穴,甚至瓦砾之中。卵具弱黏性,遇水数分钟后黏性即消失,常藏附于石缝、贝壳或其他隐蔽物上发育。

人工繁殖

亲鱼来源

亲鱼主要来源于野生半刺光唇鱼种质资源分布的流域。采集后,经3%~5%的盐水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后,放入亲鱼培育池中进行驯化养殖。

人工催产

半刺光唇鱼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的外部形态特征:雄鱼吻部珠星明显,轻压生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胸鳍和腹鳍呈淡黄色。

人工催产激素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3种激素混合使用。催产剂量随水温高低、亲鱼成熟度等作适当增减。催产针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雌鱼分2针注射,第1针为总量的1/3~1/4,第2针注射余量,针距间隔10~12小时;雄鱼不注射第1针,第2针剂量是雌鱼的1/2。在23~27℃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0~14小时;雌雄比例为(3~5)∶1。

授精与孵化

半刺光唇鱼人工授精方式一般采用干法授精,具体操作步骤:首先用干纱布将已到效应期的雌鱼腹部和操作者手上的水分擦干,然后轻压雌鱼腹部,将卵挤入干燥的塑料碗(或其他干燥容器)中;与此同时,另一操作者用手轻压雄鱼生殖孔,将精液挤入干燥容器内,并立即用少量0.7%生理盐水(pH值7.0)稀释后,马上倒入刚挤出的卵中;然后用羽毛轻轻搅拌混匀2~3分钟,再加入清水将受精卵洗净脱黏;最好将脱黏受精卵放入孵化系统中充气或微流水孵化。

半刺光唇鱼的成熟卵为圆形,呈黄色或桔黄色,卵粒较大,卵径为1.74~1.97毫米。卵具弱黏性,经水洗涤即可去黏。受精后其卵周隙增大,可达0.16~0.26毫米。在25~27℃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52~60小时后仔鱼孵化出膜。

苗种培育

仔鱼一般在出膜4~5天后即可平游,苗种培育方式常采用水泥池充气增氧和微流水培育。水泥池面积一般10~50平方米,池深1.0米以上。仔鱼在出膜后第6天,其卵黄囊消失并开口摄食,主要投喂鲜活生物饵料(淡水轮虫和枝角类无节幼体等);孵化后20天左右,鱼体全长可达15毫米以上,鱼苗各鳍和鳞片形成,正式进入幼鱼期。半刺光唇鱼幼鱼即可开始驯食人工配合饲料,随着幼鱼的生长,之后逐步过渡到投喂全人工配合饲料。在半刺光唇鱼的苗种培育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养殖的日常管理外,还要特别注意培育水体的水质调控,确保水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经过50~60天培育后,幼鱼全长即可达到3.0厘米以上。

主要价值

半刺光唇鱼鱼卵有毒,但鱼肉对人体无害,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是中国福建省闽西北山区常见的食用鱼。半刺光唇鱼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遗传育种价值,是中国浦城县南浦溪半刺光唇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松溪县松溪河厚唇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物种和福建省溪河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无危(LC)。

参考资料

半刺光唇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