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细鳞鲴

细鳞鲴

属于鲤科

细鳞鲴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等不同环境均能生活。以着生藻类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食。一般2年鱼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4—6月产卵,集群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砾石滩产卵。卵粘性。在鲴类中个体最大,可长达6市斤。生长较快,2年能长至1市斤左右。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

中文名

细鳞鲴

拉丁学名

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1871

别名

沙姑子、黄片、板黄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鱼纲

鲤形目

鲤科

亚科

鲴亚科

鲴属

分布区域

黑龙江、长江、珠江等水系及东南沿海各溪流。

形态特征

体侧扁,背鳍起点处较高,体稍厚,腹部从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稜。头小,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的角质边缘较发达。背鳍有一光滑的硬刺,鳞小,侧线鳞为74-84。体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臀鳍浅黄色,尾鳍桔黄色,后缘黑灰色。 [1] 

细鳞鲴

细鳞鲴

背鳍iii-7;胸鳍i-15--16;腹鳍i-8—9;臀鳍iii-1l—13。侧线鳞75(12-13)/(7-V)84;背鳍前鳞30—38;圆尾柄鳞24-2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0—47。下咽齿8行,2.4.6—6.4.2。脊椎骨数4+43--45+1.鳔2室,前室较短,呈圆柱形,后室显著延长,亦呈圆柱形,末端尖细,其长为前室长的2.9—3.5倍。腹腔膜黑色。标准长为体高的3.3—4.2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6.3—7.1倍,为尾柄高的8.4--10.0倍。头长为吻长的3.0--3.5倍.为眼径的3.9--4.5倍,为眼间距的2.2--2.9倍。体长,侧扁,较高,腹部稍圆。腹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发达腹棱。背鳍起点在身体的最高处。头小,呈锥状。吻端圆钝。口小,下位,口裂呈弧形。下颔具发达的角质边缘。眼较小,位于头侧稍上方。吻长约为眼后头长的一半。眼间稍隆起,呈弧形.其间距为眼径的1.5—1.8倍。鼻孔小,位于眼前缘上方.其前上方有一凹陷。鳃耙较薄,呈三角形。鳃丝长为鳃耙长度的3.0倍左右。下咽齿内侧齿侧扁,末端略呈钩状.外侧两行纤细.常呈棒状.略弯曲。背鳍外缘稍内凹。具一光滑的粗壮硬刺,其起点至吻端比至尾鳍基部的距离稍近。胸鳍较长,后伸可超过胸鳍至腹鳍起点距离的一半。腹鳍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臀鳍短小,外缘内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约相等。尾柄较短,稍高。肛门紧靠臀鳍起点。鳞片小,腹鳍基部具有2片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在腹鳍上方向下弯曲呈弱弧形。性成熟的雄鱼在生殖季节其头部和胸鳍条上以及尾柄处有珠星.以胸鳍条和头部为显著。生活时身体背部灰黑色,体侧和腹部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黄色,尾鳍呈桔黄色,近末端色较深其后缘呈黑灰色。其余各鳍呈灰白色。 [2] 

生活习性

一般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平时多与鲴属的其它种鱼类在一起,分散活动、觅食。4-6月间,当山洪暴发,水位上涨时,生殖鱼群集群溯水到砾石河滩急流处产卵。冬季群栖于湖泊开阔的水体深水处,以水生高等植物枝叶、硅藻和丝状藻为主食,其次为水生昆虫、浮游动物和其它水中腐植物质。 [2] 

繁殖方式

一般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平时多与鲴属的其它种鱼类在一起,分散活动、觅食。4-6月间,当山洪暴发,水位上涨时,生殖鱼群集群溯水到砾石河滩急流处产卵。冬季群栖于湖泊开阔的水体深水处,以水生高等植物枝叶、硅藻和丝状藻为主食,其次为水生昆虫、浮游动物和其它水中腐植物质。 [2] 

参考资料

细鳞鲴·中国动物主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