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中杜鹃

中杜鹃

杜鹃科杜鹃属动物

中杜鹃(学名:Cuculus saturatus)体长26厘米。腹部及两胁多具宽的横斑。雄鸟及灰色雌鸟胸及上体灰色,尾纯黑灰色而无斑,下体皮黄色具黑色横斑。与大杜鹃及四声杜鹃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较宽。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等茂密的森林中,偶尔也出现于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多站在高大而茂密的树上不断的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鳞翅耳幼虫和鞘翅目昆虫。分布于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日本、朝鲜、中亚、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冬于中南半岛至澳大利亚。

中文名

中杜鹃

拉丁学名

Cuculus saturatus

别名

筒鸟、中喀咕、蓬蓬鸟、山郭公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鹃形目

杜鹃科

杜鹃属

中杜鹃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43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英文名称

Himalayan Cuckoo

体形特征

中杜鹃

中杜鹃的额、头顶至后颈灰褐色;背、腰至尾上覆羽蓝灰褐色;翅暗褐色,翅上小覆羽略沾蓝色。初级飞羽内侧具白色横斑。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轴辉褐色,羽端微具白色,羽轴两侧具有成对排列,但不甚整齐的小白斑;外侧尾羽褐色,羽轴两侧也有呈对生排列而不整齐的白斑,端缘白斑较大。颏、喉、前颈、颈侧至上胸银灰色,下胸、腹和两胁白色,具宽的黑褐色横斑。

幼鸟头、颈、背褐色、具白色羽端。颏、喉灰而具褐色纵纹。羽端棕色,胸、腹较褐。

虹膜黄色,嘴铅灰色,下嘴灰白色,嘴角黄绿色,脚橘黄色,爪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0-129克,♀71-127克;体长♂293-340毫米,♀277-328毫米;嘴蜂♂21-25毫米,♀19-22毫米;翅♂189-216毫米,♀182-213毫米;尾♂150-178毫米,♀142-160毫米;跗蹠♂20-24毫米,♀18-22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等茂密的森林中,偶尔也出现于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缘地带。夏季繁殖于海拔1300-2700米的丘陵山地。华北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及东北,南至北纬32°;指名亚种繁殖在北纬32°以南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及海南。

生活习性

中杜鹃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春季多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常单独活动,多站在高大而茂密的树上不断的鸣叫。有时也边飞边叫和在夜间鸣叫。鸣声低沉,单调,为二音节一度,其声似“嘣一嘣”。性较隐匿,常常仅闻其声。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鳞翅耳幼虫和鞘翅目昆虫。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帕劳、菲律宾、泰国、越南。

产地不确定:马里亚纳群岛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间鸣声频繁。反复不变的重复同一单调的声音,有时晚上也可听见。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常将卵产于短翅树莺、灰脚柳莺、冠纹柳莺、冕柳莺、灰头鹪莺、缝叶莺、白喉短翅莺、灰背燕尾、黄喉鹀、树鹨等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代孵代育。卵的颜色也常随寄主卵色而变化。但大小明显不同,孵化期也多较寄主卵短。卵的大小为19-25×12-16毫米,

亚种情况

中杜鹃华北亚种(学名:Cuculus saturatus horsfieldi)。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以至菲律宾以南岛屿、抵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长江下游至福建、广西、海南和台湾岛。

中杜鹃指名亚种(学名:Cuculus saturatus saturat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缅甸、印度以至菲律宾以南岛屿、抵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东至长江口范围以南各地等地。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中杜鹃·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