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鸊鷉目鸊鷉科动物

赤颈鸊鷉(pìtī)(学名:Podiceps grisegena)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等游禽,有2个亚种。个体比凤头鸊鷉稍小,但比其他鸊鷉明显更大大,嘴亦较凤头鸊鷉短而粗;体长48-57厘米,体重最大可达1千克。

中文名

赤颈鸊鷉

拉丁学名

Podiceps grisegena

别名

赤襟鸊鷉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属

赤颈鸊鷉

命名者及年代

Boddaert,1783

保护级别

无危物种(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成鸟(夏羽)头顶黑,其两侧各有羽簇,形稍延长而向外突出;头部两侧及喉均白;前颈和上胸赤棕色,故名赤颈鸊鷉。后颈、背及两翅均灰褐;下胸、腹以及两翅的内侧飞羽悉白。嘴的基部黄色,余部黑色。

栖息环境

赤颈鸊鷉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各种水域中。繁殖期间栖息于内陆淡水湖泊、沼泽和大的水塘中,尤喜富有水底植物和芦苇及三棱草等挺水植物的湖泊与水塘,也见于水流平稳的河湾地区。非繁殖期则多栖息于沿海海岸及河口地区。

生活习性

赤颈鸊鷉白天常单只或成对活动于水面,偶尔也结成小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善游泳和潜水,不喜飞行,即使突然面对危险,亦多是通过潜水或游至附近植物丛里藏匿来逃避危险。性机警,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多远离岸边活动。在陆地行动较凤头鸊鷉容易,但一般不上到陆地。在繁殖季节会有攻击性,以捍卫它的领地,当其他赤颈鸊鷉闯入时,会采用水下潜水攻击的方式驱逐入侵者。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分布于欧洲大部分,非洲极北部海岸,亚洲西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北美洲北部。

国内分布:夏时见于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泰来、齐齐哈尔、佳木斯;迁徙经吉林、辽宁等省以至河北省越冬,有时迁抵福建中部和福州,以及广东珠江口。

繁殖方式

赤颈鸊鷉繁殖期一般在5-7月,在欧洲为4月中旬-5月,北美为5月中旬-6月。繁殖期间常连续地“kek-kek-kek”频繁的鸣叫或像哭泣样地“khkh-khaaa-kkhakbaa-kha”鸣叫。求偶时雌雄鸟先在一起游泳,扇动两翅,然后抬起前身,面对面的直立于水中,两嘴接触,同时羽冠竖直起来,然后再游开到一边。

大约在4月起赤颈鸊鷉开始迁往繁殖地,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营巢,通常呈分散的单对繁殖,相邻之间约50米。营巢于富有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和水塘中。巢属浮巢,由死的水生植物堆积而成,通常置巢于水草丛中。

每窝产卵4-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卵刚产出时蓝绿色,随着孵化,逐渐变为锈褐色;大小为47.8-53.5毫米×33.5-36.8毫米,平均为51.5毫米×35.77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0-23天。雏鸟早成性。

孵化后,雏鸟会爬到亲鸟的背部,待上约10天的样子。约在2周后雏鸟能够四处活动和潜水,7-9周后它们便能飞翔。然后雏鸟再由亲鸟喂养约54天它的羽翼便差不多丰满了。

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

已被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自然资源部门列为濒危物种。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2)——无危物种(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参考资料

赤颈鸊鷉·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