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太攀蛇

太攀蛇

太攀蛇属动物

太攀蛇(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种大型的太攀蛇属成员,亦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毒蛇。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沿岸一带,另也出没于新几内亚的岛屿。太攀蛇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是行动快速的哺乳动物杀手,日夜均会活动。卵生,每次产下3~22枚卵。根据数个毒理学报告的实验白鼠LD50皮下注射数据,此物种的毒性在陆栖毒蛇中位列第三。这种太攀蛇的蛇咬也造成过100%的临床致死率。其辖下共有两个已确认亚种。更令人恐怖的是,个头很大、身体强壮的太攀蛇还是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蛇。它们能在眨眼工夫用毒牙咬受害者数下,快得连我们的眼睛都无法看清。

中文名

太攀蛇

拉丁学名

Oxyuranus scutellatus

别名

沿海大班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

有鳞目

亚目

蛇亚目

眼镜蛇科

太攀蛇属

太攀蛇

命名者及年代

Peters, 1867

食 性

肉食性动物

形态特征

太攀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毒蛇。它们的成熟期一般在体型为1.2米(3.9英尺)长的时候,成体平均亦可长达1.5至2.0米(4.9至6.6英尺),体重在3千克(6.6英磅)左右。而有记录最大的个体长3.3米(11英尺),重6.5千克(14英磅)。

此蛇拥有修长的头部及身体。头长而窄,前额向前稍微弯曲,形状犹如棺材;身体细长但结实,整体呈流线型。它们全身背部颜色一致,通常为墨绿、棕、红褐或米色;面部及身体两侧颜色偏浅;腹部一般为乳白或浅黄色,并夹杂着橘或粉色的斑点。这种太攀蛇有较大的瞳孔及呈棕或淡褐色的眼睛。它们的身体形态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都非常类似于非洲的黑曼巴蛇。一些学家也将它们形容为“澳大拉西亚的黑曼巴”。

这种毒蛇一般有21-23块身体中段的背部鳞片、220-250块腹部鳞片及45-80块尾部鳞片。

栖息环境

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燥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太攀蛇经常在河滩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缝中猎食。

生活习性

太攀蛇为日行性,在清晨最为活跃,但在炎热天时也会在晚上出洞。它们会利用在蛇类当中较为发达的视觉追踪猎物,前进时会稍微抬起头部。一旦确认猎物的位置,此蛇会静止不动直到对方走进一定距离之内,然后在发动连串迅速的攻击后任其逃走,这样是为了减低猎物在挣扎时所带来的伤害。之后蛇可以凭气味找回尸体。此太攀蛇最爱的食物包括老鼠及鸟类等温血动物。

当遇到人类时,它们通常会选择迅速离开现场以避免冲突,但如果受到骚扰则会变得非常凶猛,并会发动连续快速的攻击以自保。

分布范围

太攀蛇只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岛屿,后者包括印度尼西亚的数个州分及巴布亚新几内亚。虽其别名里有“海岸”两字,但它们同时也在距离最近的海滩远达数百公里的地区出没。从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穿越约克角半岛,到昆士兰东部及新南威尔士北部均有它们的踪迹。而此物种的第二个亚种巴布亚太攀蛇,则多集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平均只有20°C(68°F)或以下的地区一般并不适合它们居住。

海岸太攀蛇生活于多个生境。主要喜欢温暖潮湿的热带海岸地区,但干燥的硬叶林及疏林也适合其居住。在昆士兰,它们因受到老鼠的吸引而潜入并变得非常适应人类甘蔗种植场的生活环境;不过在该地区的远北方及约克角半岛的种群,则多出现于开敞的疏林地区。马缨丹灌木林亦是海岸太攀蛇最喜爱的生境之一。它们的躲藏处多为动物的弃置洞穴、中空的树干、植物堆及垃圾堆。

生长繁殖

太攀蛇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每次产卵3~22枚。太攀蛇一般在长到1.2米时性成熟。成体平均亦可达到1.5米至2米,体重在3千克左右。太攀蛇的寿命在10岁-20岁之间。

亚种分化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太攀蛇巴布亚亚种

Oxyuranus scutellatuscanni

Slater,1956

太攀蛇指名亚种

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

W.Peters,1867

保护措施

太攀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太攀蛇尚未受到任何重大威胁。尚无针对太攀蛇的保护措施。太攀蛇数量稳定,分布较为密集,数量没有下降,是无危物种。

毒素性质

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之一、连续攻击速度最快之一的蛇。它咬一口所产生的烈性毒素约有110毫克,毒液能杀死100个成年人、50万只老鼠。

这种蛇与其它蛇不同,一般的蛇攻击时都会咬着猎物不放,而将毒液注入,但太攀蛇只要咬一口就能将毒液注入,所以太攀蛇会先咬一口,就会立即后退看看情况如何,等到猎物倒下太攀蛇就会上前将其吃掉。

被太攀蛇咬到后,所出现的征状亦有别于其它蛇,被它咬到后,血液并不会凝固,七孔会些微出血,再过一会后看见四周的事物出现重叠影像,之后全身的机能会慢慢停顿,导致瘫痪窒息而死。

被太攀蛇咬到后,若几分钟内没注射到太攀蛇抗毒血清及得到适当治疗的话,死亡率为100%。

太攀蛇的毒素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肌肉严重损伤及肾衰竭,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危险性

毒液概论

海岸太攀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剧烈的神经毒素、肌肉毒素及凝血因子。此蛇的毒牙长度可达1.3厘米,为澳大利亚毒蛇之冠。其平均注毒量为120毫克,最大记录则为400毫克。根据数个毒理学报告,其亦为全球毒性最大的蛇之一:澳大利亚毒液与毒素数据报告给予的 LD50 为0.106mg/kg(皮下注射)、0.013mg/kg(静脉注射)及0.009mg/kg(腹膜注射);而学家英格曼和奥伯斯特(1981年)所给的数据则为0.12mg/kg(皮下注射)。两者皮下注射法的数值均证明,此太攀蛇的毒性在所有陆栖毒蛇中位列第三。

临床症状

海岸太攀蛇毒液会造成溶血及凝血障碍,并进一步促成麻痹及心肺功能衰竭然后死亡。临床症状随着不同的个案而有所参差。被咬者在刚开始的15-60分钟内会出现腹痛、局部淋巴结软化、呕吐、持续咳嗽、大量出汗等症状,之后在说话及吞咽困难、头痛和昏迷等神经与肌肉中毒症状发作的同时,发生被咬处大量出血、咳血、吐血及低血压等血液中毒症状,有时亦会出现严重肾衰竭的情况。此蛇受骚扰时会发动连续攻击,因此病人身上往往会出现好几对牙印。

被咬后的致死率以及死亡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注毒量及被咬位置等)。根据临床蛇咬个案记录,最快的死亡时间为30分钟,此蛇亦曾造成过100%的致死率(因为其每次攻击都会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相关新闻

太攀蛇是最能致命的一种毒蛇,它个头很大,身体强壮,并能分泌致命毒液,这并不是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希望遇到的那类动物。

太攀蛇被激怒时会疯狂发动攻击,它们会在眨眼功夫用毒牙咬受害者数下,攻击速度极快。太攀蛇最长可达12英尺(3.66米)。

海岸太攀蛇被认为是世界第三大最毒的蛇,也是澳大利亚这种蛇中体型最大的。在抗毒液素研发出来以前,被太攀蛇咬到的人没谁能活下来。而内陆太攀蛇甚至更加致命。

内陆太攀蛇又被称作凶猛太攀蛇,它是陆地上毒性最大的蛇。内陆太攀蛇的毒液的毒性,是普通眼镜蛇的10倍。在央视《自然传奇》20150316十大致命毒物中排名第一。

蛇液可使受害者的血液凝结,堵塞动脉和静脉,被它咬一口产生的毒液,足以杀死一个人很多次,尽管如此,内陆太攀蛇性格是比较温柔地,如果你不捕捉它们,它们是不会轻易被激怒。

只有它们被激怒时,才会迅速咬你几口。然而幸运的是,这种蛇主要吃老鼠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果人类也在它们的菜单名目里,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太攀蛇图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