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

游蛇科锦蛇属的无毒蛇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游蛇科、锦蛇属动物。又名黄颔蛇、黄长虫、花广蛇、菜花蛇。为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头长;吻鳞宽超于高,从头上可以看到;鼻间鳞长小于宽,其间沟为前额鳞间沟的1/2或1/3;前额鳞长大于宽;额鳞盾状,长大于宽,其长大于其与吻端的距离,顶鳞大于额鳞。体灰色或黄绿色,眼后有一黑色短纵纹,体背前段有窄的黑色梯状纹,体侧后段有2条宽的黑色纵纹直至尾尖,体后段腹鳞两侧各有1条小的黑色纵纹向后伸至尾尖。黑眉锦蛇常在房屋内及其附近活动,善攀爬,有时在屋檐及屋顶出现;草地、田园、丘陵亦有其踪迹。吃鼠类、麻雀及蛙类。卵生,生命力较强。受惊时即竖起头颈部作攻击姿势。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中国和琉球群岛,向南至苏门答腊岛(印度尼西亚)和婆罗洲。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黑眉锦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此外,黑眉锦蛇还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为湖南省重点保护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中文名

黑眉锦蛇

拉丁学名

Elaphe taeniura

别名

眉蛇家蛇锦蛇花广蛇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

亚纲

双孔亚纲

有鳞目

亚目

蛇亚目

游蛇科

锦蛇属

黑眉曙蛇

亚种

9

分布区域

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中国

命名者及年代

(Cope,1861)

保护级别

易危(IUCN标准)

同义学名

Orthriophis taeniurus

动物学史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的主要明显特征是眼后又2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锦蛇”之称。

形态特征

黑眉锦蛇为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头长。吻鳞宽超于高,从头上可以看到。鼻间鳞长小于宽,其间沟为前额鳞间沟的1/2或1/3。前额鳞长大于宽。额鳞盾状,长大于宽,其长大于其与吻端的距离,顶鳞大于额鳞。颊鳞1枚,眶前鳞2枚,眶后鳞2枚,眶上鳞1枚,前颞鳞2(个别是3),后颞鳞是3(少数是2);上唇鳞9枚,个别是8枚或10枚或11枚(多数是4-2-3式,少数是3-2-3,个别4-2-4和4-2-5式)。下唇鳞12枚,个别10枚、11枚或14枚。体鳞微弱起棱,但外侧4行无棱。背鳞行数为25(23,24)-25(21,23,24)-19(17),腹鳞雄性为248-266,雌性为227-254;肛鳞二分;尾下鳞双列,雄性为81-114对,雌性为81-110对。雄性体最长的达(1630+450)毫米,体重达1300克;雌性体最长达(1370+325)毫米,体重达550克。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

体背土灰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两条明显的黑纹延伸至颞部,如黑眉状。体背前段有窄的横行黑色梯状纹,前段明显,体后段逐渐消失,体侧和腹鳞两侧有4条黑色纵纹,从体中段开始伸至尾尖。腹部灰白色或淡灰色,腹鳞两侧具黑色块斑。

生活习性

黑眉锦蛇常在房屋内及其附近活动,善攀爬,有时在屋檐及屋顶出现;草地、田园、丘陵亦有其踪迹。此蛇虽是无毒蛇,但性情较为粗暴,当其受到惊扰时,即能竖起头颈,离地20-30厘米,身体呈“S”状,作随时攻击之势。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

吃鼠类、麻雀及蛙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以投喂淘汰的鹌鹑、雏鸡为主。生命力较强。黑眉锦蛇摄食多以游荡方式觅食,经常在小动物出没的地方游动,捕食率特别高,只要小动物从其附近经过就有命丧蛇腹的危险。当外界气温升至24-31℃时,其捕食旺盛,活动较频繁,也变得凶猛许多。若遇陌生人接近时便猛烈出击;若投入小白鼠时,便见它迅速做出反应,头转向小白鼠的所在方向,同时体前部昂起做进攻扑咬架势;随后快速出击,其速度之快有如离弦之箭,一般能准确扑住猎物;如小白鼠逃窜,蛇便再次伺机扑咬,直至捕住猎物。咬伤后便不再松口,并以身体进行缠绕、挤压。有时可见小白鼠的眼、鼻、口角等部位流血,直至猎物窒息死亡后它才松口,然后找寻到猎物的头部再行吞食。偶见饥饿者有时从鼠的后部开始吞食,其吞食速度视猎物的大小而定。大多情况下,吞食50克左右的小白鼠只需3-5分钟;若吞食的猎物较大,需要的时间便会延长。吞食量大于250克时,便见其将喉伸出口角外,以保证正常呼吸,约需25-40分钟才能将食物顺利吞进腹内。

分布范围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中国和琉球群岛,向南至苏门答腊岛(印度尼西亚)和婆罗洲。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基地区有未经证实的分布记录。在中国分布范围一直向北延伸至长江流域,但已被中国进一步向北引入,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辽宁和中国台湾。

繁殖方式

卵生,每产2-12枚,卵大约40毫米×23毫米。成都动物园人工孵化,在17-23℃时,孵化期80-88天;在20-25℃时,孵化期67-72天。

亚种分化

黑眉锦蛇9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黑眉锦蛇指名亚种

Elaphe taeniura taeniura

(Cope,1861)

黑眉锦蛇华南亚种(黑眉锦蛇越北亚种)

Elaphe taeniura mocquardi

(Moquard,1905)

黑眉锦蛇云南亚种

Elaphe taeniura yunnanensis

(Anderson,1879)

黑眉锦蛇中国台湾亚种

Elaphe taeniura friesi

(Cope,1861)

黑眉锦蛇先岛亚种

Elaphe taeniura schmackeri

(Boettger,1895)

黑眉锦蛇印尼亚种

Elaphe taeniura grabowskyi

(Fischer,1885)

黑眉锦蛇马来西亚洞穴亚种

Elaphe taeniura ridleyi

(Butler, 1899)

黑眉锦蛇越南亚种

Elaphe taeniura vaillanti

(Cope, 1861)

黑眉锦蛇泰国北部亚种

Elaphe taeniura thailand

(Werner,1928)

保护现状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为湖南省重点保护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易危(VU)。

保护措施: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黑眉锦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黑眉锦蛇善于捕食鼠类,对灭鼠害有利,应防止滥捕。

药用价值:黑眉锦蛇是制备蛇酒和五蛇胆原料之一,供药用;蛇蜕也供药用。【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平。入肝、肾经。功能主治:解毒、祛风、杀虫、明目。治风癞、顽廯、恶疮、关节痛、猁犬伤、惊痫、喉痹、目翳红肿等。《广西药用动物》:“祛风、杀虫、清热解毒,退翳、消肿、抗癌或抑癌。主治惊痫、咽喉肿痛、疥癣、疔肿、目翳。胆作祛风除痰用。《本草纲目》:“酿酒或入丸、散,主风癞、顽癣、恶疮。自死蛇渍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烧灰,同猪脂涂风癣漏疮,妇人妒乳,猢犬咬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