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镇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冲击平原上,是一座始建于战国时期,汉、辽、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筑古城。黑城城址共有大、中、小3个城:小城因修筑外罗城和黑城时被用做城墙;中心城东西815米,南北486米;大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800米。黑城城址对研究中国汉代及辽、金、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发展,有极高的科研价值。2006年5月25日,黑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黑城城址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镇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冲击平原上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保护级别

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 号

Ⅰ-34

历史沿革

战国,燕修筑花城,是一座军事防御城堡。

秦、西汉至新莽时期,利用花城所占据地理位置,进一步发展修筑了外罗城。

辽,黑城始建。

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组对黑城城址及分布在其周围的古墓群进行调查。

1976年春,黑城城址内发现了新莽时期钱范作坊遗址。

1979年5月,宁城县文化馆文物组对黑城城址进行了勘测。

黑城城址

遗址特点

黑城城址是建于辽代,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筑古城,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黑城城址共有大、中、小3个城:小城又称花城,因修筑外罗城和黑城时被破坏或借用做城墙,存有东西北三面城墙;中心城在花城之南,称黑城,东西815米,南北486米,四面各有城门,门宽约9米,有瓮城,瓮城长36米,宽26米,城墙高8米,宽8.5米,城墙均为夯土;大城,又称外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800米,西壁南段与东墙北段保存情况较好。

文物遗存

黑城城址采集到相当数量的碎片,如抹沟绳纹灰筒瓦、板瓦、屏滑石粉粒的红陶锅、细绳纹灰陶盆、矮柱灰陶豆、陶甄、大陶瓮、陶晾瓦圈、陶拍以及明刀钱、半两、五株和大布黄千等。

黑城城址

“渔阳太守章”封泥1件,泥质稍粗,胎米黄色,内杂小黑点。封泥方形,较规整。正面印阳文,篆书“渔阳太守章”五字;背面附有物件包裹条纹印痕,条纹宽0.巧厘米,封泥体中存有捆扎线孔,径0.05厘米,封泥边长2.9、厚0.9厘米。印面方形,边长2.3厘米。

“白狼之垂”封泥1件,泥极细腻,胎淡红色。其形为略呈椭圆形饼状。正面印有阳文篆书“白狼之垂”四字,字外缘加边线,字间加“十”字线将字隔开。封泥背面附有物件包裹印痕,类似苇楷形状,条纹宽0.13厘米。封泥体中存有捆扎线朽后留下的小孔。封泥宜径2.1-3厘米、厚0.8厘米。印面方形,边长1.9厘米。

“卫多”封泥1件,泥质细腻,胎淡黄红色,甚坚致。方圆形,馒首状。当中印有阳文篆书“卫多”二字。文字清晰,极为纤细工整,在封泥中确很少见。封泥体中横向存六条线孔痕迹,孔径0.05厘米。封泥直径2-2.2厘米、厚0.8厘米。印面方形,边长0.8厘米。

“部曲将印”铜印1件,方座,瓦钮。铜质黄色,身被绿锈,印文清晰。通高2厘米、边长2.4厘米、印面厚1厘米。

假司马印”铜印1件,方座,瓦钮。铜质黄色,印文清晰。通钮高2厘米、边长2.4厘米、印面厚1厘米。

“蓦阴浸印”铜印1件,方座,伏龟钮,满身绿锈。通高1厘米、边长 1.2厘米、印面厚0.3厘米。

“韩贵私印”铜印 1件,方座,瓦钮。制作规整,满身绿锈。通高1.5厘米、边长1.4厘米、印面厚0.7厘米。

“宜官”石印1件, 石质黑色,内夹白色条纹。印方座,盈顶,横钻一穿孔,通高1.5厘米、印面边长1.6厘米。

“千秋万岁”瓦当1件,胎青灰色,火候较高。瓦当为模制,边较宽,不规整。当面中心圆形突起,四出双线云 卷纹,将当面四等分,每区分印阳文篆书“干秋万岁”四字,“秋”字稍残,直径17厘米。

云纹瓦当1件,胎灰色,质较细。当心圆形突起,外一周凸线纹。用双直线将当面分成四区,每区有一双云卷纹。外缘双凸线,瓦当宽边,直径18厘米。

三角云纹瓦当3件,分2式,一式2件,胎灰色,质较细。当面模制,中心一圆形突起,周边一凸线纹,四出双云卷,花纹间各突起一等腰三角形。云卷纹外缘有一圈凸线纹。瓦当宽边。直径17.厘米。另一式1件,胎色灰黑。当心圆形突起直接出云卷纹,云卷纹亦有变化,三角形较小,云卷纹外缘起双凸线纹,再外即为当边,直径17.5厘米。

羊首云纹瓦当2件,分2式。一式胎正灰色,泥较细。瓦当模制,边较宽,不规整。当边内一圈凸线纹。当中一弯角羊头外,为云卷纹。羊头涂绿彩,其余当面及花纹均涂红色。直径18厘米;另一式胎质、颜色均与上同,只花纹略有变化,羊头接近边缘,当边内起较宽的双凸线,直径16.5厘米。

方格云纹瓦当3件,胎正灰色,质稍粗,硬度较大。当面一“十”字线,中心为方格纹,外一圈凸线,凸线与当边间为云卷纹。直径17.5厘米。

“大富”陶瓮2件,瓮已残碎,采集为陶片。胎深灰色,质较粗,硬度大,火候较高。短立领,口微内敛,外有唇,颈部两道抹沟纹。肩下部附加宽花纹带,拍打粗绳纹。肩部印有阳文“大富”二字戮记。

龟纹方砖2块,胎灰色,屏沙粒,质较粗,火侯较高。砖面四周印菱格纹,当中印一伏龟。边长34 x 36厘米、厚5.5厘米。

铁权1件,铸制,馒头形,顶部中央有一半环状穿鼻。通体黑锈,斑剥不平。底面有一大凹坑。通高7厘米、底径9.5厘米、穿鼻孔径1.5厘米。

铜锨3件,铸制。可分3式。一为三棱式,长4.3厘米;一为宽体三翼式,长3.7厘米;一为窄体三翼式,长3.9厘米。锨尾均有竣。

小铜铃1件,铸制,铜质黄色,铃上环鼻残断,身铸凸线菱格圆点纹,铃内铜舌已失,仅存舌环,高4.5厘米。

方格纹灰陶壶1件,胎灰黑色,内屏细沙,质较粗糙,硬度大,火候较高。口残,直颈,斜肩,平底。肩部以上轮痕明显,腹及底考古邵打印方格纹。残高21厘米、残口径10.5厘米、腹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

灰陶壶1件,胎正灰色,陶质较细,火候较高。侈口,束颈,圆肩,平底。口唇外有两道弦纹,肩部压印一周点格和“米”字纹,腹及底部印有篮纹。高24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26.7厘米、底径9.5厘米。

灰陶小罐1件,陶灰黄色,泥较细。轮制弦纹明显。侈口,短颈,圆肩,平底。高7.7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9.7厘米、底径5.2厘米。

辽代遗物

大铁刀1件,铸制。体厚重,直背,平刃,刀尖圆钝。现残断,存长57厘米、身宽12厘米、背厚1.5厘米。

平头锨铜母范1件,铸制,铜色较黄,长方槽形,平沿外折。槽内突起并列平头锨2个。平头锨刃宽1.5厘米、全长6厘米。母范长8厘米、宽6.8厘米、槽深0.5厘米。

“圣”字铜印1件,铸制,铜黄色,印面长方形,当中铸一阳文“圣”字,铸文很深。印窄边,背面有一扁方钮,钮上部透穿一圆孔。印面长2.5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柄高1.1厘米、长1.1厘米、宽0.2厘米。

铁锨2件,分2式。一为扁平体,两侧较薄,锋刃锐利,后部有铁挺,全长9.6厘米;一为矛头式,铁体亦扁平,两侧无锋刃,仅尖部锐利,后有细长锨柄,后为铁挺,全长10.4厘米。

元代遗物

小铜权1件,铸制。六面扁体。一面鉴“三”字。高4.6厘米。

明代遗物

兽面纹瓦当1件,瓦当与筒瓦连结,筒瓦完整,当面印兽面纹,小窄边,兽面不突起。胎灰色,泥较细。筒瓦全长45厘米,瓦当直径13厘米。

缠枝纹条砖4件,1件完整,胎质较粗,屏细沙,火候较高,烧裂多处。一侧印缠枝灵芝花纹。长24.5厘米、宽9厘米、厚6厘米。

研究价值

黑城城址对研究中国汉代及辽、金、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发展,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保护措施

1978年10月1日,汉代遗址(黑城城址)被宁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昭乌达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黑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宁城县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投入资金260万元,启动了对黑城城址的退耕保护工作,退耕保护采取签订合同,一年一付租金的形式进行。

历史文化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军事威胁。燕国国君招贤纳士,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黑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镇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冲击平原上。

开放时间

黑城城址开放时间为全天。

门票

黑城城址门票免费

参考资料

内蒙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内蒙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买够网

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发展门户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雅地名网

黑城城址-赤峰宁城县黑城城址旅游指南·博雅文化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