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恶魔教室

恶魔教室

尼斯甘赛尔执导的惊悚片

德国青年导演丹尼斯甘赛尔与《纵欲》影帝约根沃格尔,将人面对团体、权力时的黑暗面,用轻松、不着痕迹的手法完美呈现,在德国上映时创下超高票房的话题性电影。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Morton Rhue的同名小说「the WAVE」,而小说灵感则来自1967年发生于美国加州的真实故事,描述平凡单纯的高中校园,如何因为一个简单的课堂实验,变成集权统治再现的黑暗王国。为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也为了更加深入描写故事细节,在《恶魔教室》拍摄期间,丹尼斯甘赛尔甚至邀请原着中的真实人物朗琼斯,也就是当年那位与学生们一起展开实验的加州高中老师,远道来到德国柏林的拍摄现场,对年轻演员们现身说法。

中文名

恶魔教室

外文名

The Wave

其它译名

浪潮/波浪

出品时间

2008年

发行公司

传影互动

制片地区

德国

导演

尼斯甘赛尔

类型

惊悚

主演

Jurgen Vogel,Frederick Lau,Max Riemelt,Jennifer Ulrich

片长

107分钟

上映时间

2008年

主要奖项

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2008年德国电影最佳男配角奖

剧情简介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改编版权

由于原着小说改编版权取得不易,好莱坞许多制片公司长年来不断努力,却无人成功。丹尼斯甘赛尔与制片也是追了两年多,才终于获得Morton Rhue首肯。为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也为了更加深入描写故事细节,在《恶魔教室》拍摄期间,丹尼斯甘赛尔甚至邀请原着中的真实人物朗琼斯,也就是当年那位与学生们一起展开实验的加州高中老师,远道来到德国柏林的拍摄现场,对年轻演员们现身说法。朗琼斯事后表示,当他看到拍摄场景、实际演出的情景,「彷佛穿过时光隧道,亲眼见到当年的往事重现,简直不可思议。」

票房

《恶魔教室》在德国上映时蝉联四周票房冠军,总票房突破新台币六亿元,获得德国电影节杰出影片大奖肯定,同时也入选为2008年日舞影展观摩影片。虽然故事主题严肃,但全片轻松流畅,让观众不知不觉地也跟着剧中人物,一起进入那个难以想像的实验世界。片中对于难以捉摸的微妙人性,刻划地恰到好处,影片尾声的泳池水球战争,更是有如一场具体而微的人性大战。喜欢轻松看电影的观众,也能在电影众多的青春校园帅哥美女人海战术当中,找到心旷神怡的观影乐趣。

幕后

浪潮电影和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1967年发生一所美国高中历史课上的真实事件,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这部翻拍老题材的影片,成为德国国内电影票房冠军,以五千万欧元的预算成本,国内上映六周时间就取得1.2亿欧元的成绩。1967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奥多城,一位名叫荣·琼斯的高中历史老师鼓励自己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希特勒青年的班级团体,以此来向学生们阐述什么才是真实的法西斯主义。这项试验出人意料地引起混乱和严重后果,也成为了后来的一部小说、一部舞台剧和一部短片的创作素材。如今有了这部长片电影,即丹尼尔·甘塞尔的《浪潮》。

影片将故事背景调整到了处在当下时期的德国,故事围绕在年轻睿智而无所畏惧的社会科学老师赖纳·文格尔展开。为了改变单调乏味的教学陈规,他决定在为期五天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一些法则和纪律来管制学生,逐渐在班里形成了名为“浪潮”的团体,这项运动的势头也在席卷全校,谁知运动竟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最终以惨剧结束。

问:荣·琼斯的试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独裁与法西斯主义的真实性,那么你重述这个故事并将其转移到德国的目的何在呢?

丹尼斯·甘塞尔:我将原历史事件作为起点,然而荣·琼斯的试验是在40年前发生的,从那以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目的就是想制作一部非常接近真实的关注当下的电影,同时提出问题——为何会在加州重现那样的事情,是否也会在今天的欧洲中心尤其是德国再次发生?在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因为大家在学校都读过它。如果你去德国的高中,你会听到孩子们说,‘第三帝国,纳粹……坚决反对!’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的历史了,大多数人都认为现在的我们对任何的极权主义都是免疫的。我觉得这完全错了,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独裁之下的团体意识至今还存在着,所有这些只需要的是一位有魅力的领袖和一些强硬的观念。无论你知道多少,你有多谨慎,都不能保证能免疫于一个强大的团体精神或者像《浪潮》一样蛊惑人心的运动。

问:影片以暴力的悲剧结尾,与真实历史事件和小说都不一样,为何在结局做出这样的改动呢?

丹尼斯·甘塞尔:我认为《浪潮》是一部年轻人会觉得很酷的电影,特别是在拍摄期间我还看到有的年轻人用波浪的手势来打招呼。作为一名德国电影人,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去澄清一个观点,表明如果你当法西斯主义为儿戏来玩耍,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将结局改动以便更加清楚地警醒观众。

至于扮演片中主角“万人迷”老师莱纳·文格尔的约根·沃格尔,正是他在片中误导孩子们结成团体后才意识到事态发展到失控,沃格尔认为:“当人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随大流,盲目服从于任何他们所遇到的东西,吸毒、信教或者是激进主义等等。” 在《浪潮》中扮演高中生的年轻一代德国演员,除了马克思·雷迈特参演过丹尼斯·甘塞尔的上一部影片《希特勒的男孩》之外,其他孩子都还是初次登上大银幕,整体的精彩表现令人值得期待,这些德国的未来之星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浪潮 (2008)·1905电影网

浪潮 Die Welle (2008)·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