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甘肃博物馆

甘肃博物馆

中国甘肃省兰州市综合性博物馆

甘肃博物馆(Gansu Museum),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中文名

甘肃博物馆

英文名

Gansu Museum

类别

纪念博物馆

成立时间

1956年

所在地

中国,甘肃

馆藏数量

350000件藏品

馆藏精品

彩陶、青铜器、木雕、文字简牍、丝织品等

基本简介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堪称精品的历史文物有3000余件,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甘肃省博物馆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泾川唐代大云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文物珍宝。此外东汉的铜奔马、魏晋时期的“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馆内收藏的黄河古象化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架化石。还有目前发现的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古生物化石标本,闻名世界,影响巨大。

名字由来

1939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甘肃省科学教育馆

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50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

1956年,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历史沿革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正式命名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甘博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藏品82000余件。其中一级品744件(国宝16件)。彩陶、简牍文书、佛教艺术品是甘博藏品的三大特色。特别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泾川唐代大云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是蜚声海内外的文物珍宝。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中,黄河古象、马门溪龙闻名世界,影响巨大。

先后举办了各种大小展览约300个。如:《甘肃历史文物展》、《甘肃自然富源展》、《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黄河古象》、《香港回归展》等等。此外,在欧美和日本多次举办对外文物展览。所有展览都是精品展,充分体现了甘博的业务水准,得到国内外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几十年来,甘博各类展览共接待国内外观众1250万人次以上,国外观众约200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乔石、杨尚昆、尉建行、李铁映、邹家华、杨汝岱、班禅、郭沫若、费孝通、赵朴初及许多省部级领导、著名学者、外国元首、大使、国际友人均到过甘博。

2000年,甘博展览大楼改造扩建工程破土动工,预计2006年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展览大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库房面积76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放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建立互连网国际网站,使甘博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与国内外文博单位联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新馆建成后,根据我省文物特点和优势,将向社会推出《甘肃彩陶艺术展》、《古丝绸之路的文明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包括“黄河古象”、“马门溪龙”)三个常设主题展览,以及《甘肃佛教金铜造像展》、《甘肃古代书法艺术展》和《馆藏文物精品展》三个小型展览,以后逐年推出《甘肃少数民族文物展》、《甘肃考古新发现成果展》等展览。并根据社会与观众的需要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

甘肃省博物馆随着新馆的建设,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她将同大家一起,面向新世纪,迎接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建筑结构

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维修完毕、落成开馆,新展览大楼建筑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库房面积76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影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开通的互联网国际网站,使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

馆内藏品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甘肃省博物馆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中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历史文物》展览,展出了甘肃境内出土历史文物1500余件,系统地反映甘肃历史发展的概况,重点突出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的彩陶,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汉唐文物,十六国至隋唐佛教艺术和写经等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

《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展出实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绍了甘肃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交通、气候、水文、土壤和动物、植物、矿物资源。《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展览,展出了墓内保甘肃省博物馆存的60多幅砖画。《黄河古象》展览,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县发现的黄河剑齿象化石,长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遗骸。《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展览,以长征为轴线,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介绍长征在甘肃境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争。该馆单独或合作编辑出版的重要书刊有《武威汉简》、《甘肃彩陶》、《武威汉代医简》、《汉简研究文集》、《炳灵寺石窟》、《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淳化阁帖选》、《汉简书法选》等10多种。

主题展览

“甘肃彩陶”展厅
“甘肃彩陶”展厅

新馆建成后,根据甘肃省文物特点和优势,向社会推出“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并在2007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甘肃彩陶”展厅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会处,地处黄河流域上游,省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中国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乡”美誉。省内史前遗迹分布之密集,文化内涵之丰富,出土器物数量之众、品位之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积,内容同豫、陕二省仰韶文化遗存相吻合,为解决仰韶文化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近一个世纪的考古研究显示,甘肃是中国彩陶的发祥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为众多、器型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致、图案最为绚丽、艺术价值极高的地区。“甘肃彩陶”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驼铃阵阵,羌笛悠扬。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陆续推出了《甘肃佛教金铜造像展》、《甘肃古代书法艺术展》、《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特别展》、《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展》、《甘肃精神》、《抗震救灾图片展》、《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精品展》、《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展》等主题鲜明、展品丰富、社会反响热烈的一系列展览,并根据社会与观众的需要举办了各种临时性展览。此外,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还组织博物馆志愿者开展“博物馆之友”活动,举办科普讲座,专家讲解,“送文物进校园、进军营”以及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免费开放的前后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2008年03月15日免费开放延期

甘肃省历史悠久,祖先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遗产,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进馆的甘肃省博物馆展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以前,很多人眼巴巴地看着省博心热得慌,却舍不得掏出几十元钱进去一饱眼福。今后好了,不用买门票就可以跨进各个展厅,与那些珍贵的文物来个“亲密接触”。

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裕昌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做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拟定在3月1日免费开放。预计到时会有大量游客拥入,省博物馆欲参照湖北省博物馆的方法,将每天的接待量限制在5000人,也就是上午3500人,下午1500人。另外,为了让免费开放后的内容更加丰富,省博物馆已有初步考虑,把该馆的图书资料室也纳入到免费开放的项目中去,让更多有专业需求的人士得到最实惠的“免费果实”。但王裕昌也明确表示:“由于省博物馆历年来举办的一些引进展览费用很高,暂时还不考虑列入到免费的行列中。”

省文物局在省博物馆隆重举行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玉琴、省政府副省长咸辉出席启动仪式,省委宣传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单位领导,全省各级博物馆馆长、在兰省直文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各界群众和大专院校学生近千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省文化厅厅长马少青主持,省财政厅副厅长贠建民宣读了甘肃省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纪念)馆名单,咸辉副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咸辉副省长在讲话指出,博物(纪念)馆免费开放是甘肃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她要求各级政府要从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对各单位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评,对开甘肃省博物馆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沟通和协调,建立起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真正把这项社会工程办成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她还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各级各类博物(纪念)馆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全省博物(纪念)馆分期分批顺利实施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

启动仪式结束后,有关领导与参加启动仪式的群众一道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省博物馆,成为省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后的首批观众,前十位入馆的观众还获得了由省文物局赠送的精美纪念品。省博物馆此前已做了大量的维护、补充工作,增加40名文物管理员和10名讲解员,当天观众持有效证件领取参观票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文明参观,秩序井然。

甘肃省是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博物(纪念)馆免费开放七个试点省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管领导分别听取汇报,专题研究免费开放工作。宣传、财政、文化、文物部门密切配合,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困难,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组织完成了免费开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部分博物馆和纪念馆还在2008年春节期间免费对公众进行了试开放。

3月28日首批实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共20个,除省博物馆外,还有兰州市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庆阳市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瓜州县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秦安县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环县博物馆、陇东民俗博物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东乡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今年,还将有19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文物系统所属的其他博物馆、纪念馆也将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明年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甘肃是文物大省,省博物馆有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藏品共计7.5万多件,一级藏品110多件。去年,省博物馆在全国1.8万多个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对外交流

甘肃省博物馆建馆以来,有众多精品展览走出甘肃,到达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港台地区。如:美国《僧侣与商人展》、克罗地亚《丝绸之路文物展》、日本《丝绸之路文物珍宝展》、《中国八千年书法源流展》以及中国香港《长城文化展》、中国台湾《甘肃远古彩陶展》等。

特别是铜奔马这一罕见的艺术珍品,自1969年出土以来就作为历史文化、文明进步的使者,飘洋过海,先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典等国传播友谊,成为友好交往的美好历史象征。

大事记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捐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45年,改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为自然科学与普及教育机构。1956年,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成立,为省级地质性博物馆。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11月,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派员(金卓山)实行军管。

1950年: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成立,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直属其领导,改名西北人民科学馆

馆长:卢寿楠

举办:《从猿到人》、《农业科学》、《卫生》等展览。

1951年到1960年大事记

1951年:9月,举办《电影世界展览》。

1952年:《历史文物展》,庆祝天兰铁路通车,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受邓宝珊首长委托,派员参加并协助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对炳灵寺石窟进行全面考察。

1953年:元月,成立甘肃省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人刘庆贤,划属甘肃省政府文化局领导,设立征集保管组,陈列展览组,群众工作组,总务组。 月15日,举办《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展览。夏、秋季:筹办《甘肃历史文物》、《甘肃自然资源》和《甘肃革命文物》等展览。组织到庆阳革命老区征集革命文物一千余件。秋,派员参加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考察组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全面考察。

1954年:举办《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史》展览和老虎展览。

1955年:举办《矿产资源展览会》。在兰州市西园清理明代尚书彭泽夫妇合葬墓,出土珍贵文物一批。为配合刘家峡水库建设,参加由安志敏、宿白等人负责的对大夏河、洮河流域进行文物调查。班禅大师参观我馆。

1956年:2月12日,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成立,为省级地志性博物馆,下分历史、自然、社会主义建设等部。陆长林任馆长。《甘肃历史文物》、《甘肃自然富源》展览正式展出。举办《祖国的西北》展览。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对兰新线、包兰线沿线文物遗址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清理陇西仁寿山南宋李泽夫妇合葬墓。派员分三次对陇东、庆阳三边革命老区进行革命历史文物全面调查、征集工作。派员到甘南地区征集革命文物114件。邓小平同志来我馆视察。7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郑振铎局长来馆视察。组织发展博物馆之友200余人。

1957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入甘肃省博物馆,机构调整为:历史部、自然部、社会主义建设部、群工部、文物工作队和办公室。甘肃省委省政府拨款250万元,拨地100余亩,在兰州市七里河兴建甘肃省博物馆新址展览大楼等。《陕西出土文物》来我馆展出。9月,在武威县磨咀子发现"王杖十简"等珍贵文物。分别在兰州、武威、平凉、天水、临夏举办文物讲习班各一期。

1958年:举办《甘肃省农业展览》

1959年:8月,因建水库与敦煌文物研究所联合紧急搬迁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资料,运藏我馆,使之免遭破坏。在搬迁中,馆员倪思贤同志因公殉职。馆文物队对甘肃西汉水,渭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10月,展览大楼完成全部土建和部分粉装,其它项目因经济困难全部下马。秋冬,甘肃省博物馆由通渭路搬迁至新址七里河西津西路3号。《甘肃省十年建设成就展览》在我馆正式展出,展览面积18000平方米,内有我馆参加筹办的甘肃文物、文化部分。冬,举办文物讲习班一期。在武威磨咀子汉墓群发掘,出土仪礼简牍500余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陈梦家与本馆何乐夫等人开始整理土作。

1960年:《甘肃省十年建设成就展览》移交我馆负责。举办《抗早救灾》图片展览。负责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至1963年)。在张掖举办文物训练班一期。秋冬,派员考察并发现庆阳北石窟寺。张德俊任党支部书记、馆长。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1961年到1970年大事记

1961年:与科学院、建工局等有关单位合作,对甘肃境内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一建立"四有"工作。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与中国佛教协会的一些成员来甘肃考察石窟。

1962年:举办《发扬艰苦朴素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作风》展览。组织《甘肃历史文物》和《甘肃自然富源》两大基本陈列。开展陇东、河西等地区文物普查、“四有”工作。在平凉、庆阳等地发现一批小石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发掘武山县石岭下遗址,发现"石岭下类型"文化。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编的《武威汉简》出版。

1963年:春,馆文物队对外名称改为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派员到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习西夏文(导师:王静如教授)

到庆阳地区征集革命文物。4月——6月,勘察炳灵寺石窟,在169窟发现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题记。7月,调查河西地区石窟。配合莫高窟加固,派员前往参加窟前遗址发掘清理。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发掘兰州市青岗岔遗址。协助省政府核定、公布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64年:10月,《甘肃自然富源》基本陈列正式开展。12月,组织《甘肃省阶级教育展览》并编制为四个小型展览,分赴省内各县巡回展出。配合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派员前往协助建档工作。派员进行天水地区文物普查。配合碧口水电站的修建,进行白龙江水域文物调查。派员参加国家文物局主持的、陕西省举办的全国壁画揭取培训班和永泰公主墓壁画揭取、搬迁工作。派员参加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联合组织的考察组,对敦煌石窟西夏资料进行全面考察,(王静如、宿白、常书鸿等先生带队。)

1965年:9月,《甘肃省阶级教育展》在馆展出。派员参加山西候马晋墓发掘保护工作。在秦安扬家沟清理六座唐墓,其中一号墓出土重要文物180余件,多为三彩俑。其中高1.60米以上的天王俑极为罕见。6月——12 月,发掘陇西西河滩西周墓群和遗,揭露面积2万平方米,同时清理保护部分明墓。

1966年:举办《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抗大校史》和《毛泽东思想万人宣传队》等展览。5月,配合黑水峡水库修建,进行黄河靖远、景泰段两岸文物调查,发现一批中小型石窟。原存于兰州文庙的明万历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由赵元任建议、送交我馆收藏保存至今。8月,派员赴永靖、临夏交涉修建炳灵寺石窟防水大坝工程。馆群众组织联合发起保护文物活动。馆群众组织参加敦煌柳园文物检选活动。馆群众组织参加物资部西北回收总站文物检选活动。

1967年:2月,派员赴北京向国务院请示解决炳灵寺石窟防水大坝工程落实问题。3月,国务院下文水电部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必须如期完成石窟保护工程。8月——9月,以甘肃省博物馆为甲方代表,负责实施炳灵寺石窑防护大堤工程,并清理搬迁淹没洞窟的壁画,塑像。10月,灵台县白草坡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一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1968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成立,主任张德俊。举办《毛泽东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和《白求恩大夫》展览。

1969年:举办《打倒新沙皇》展览。10月,武威县雷台的一座东汉晚期砖室墓,出土一大批铜车马仪仗桶,其中铜奔马更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1970年:参加全国《文化革命时期出土文物》展览。举办《甘肃省增产节约新成就展览 》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2007年大事记

2007年:组织全馆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物法律、法规和我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街道综治办完成了我馆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6·26”禁毒宣传工作。5月,在“第七届(2005—2006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选活动中,我馆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界的最高荣誉“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世界文化遗产日”集中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板面。在丝绸之路、甘肃彩陶、古生物化石展厅安放温湿度监测仪器,对展出文物进行保护环境监测。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历史部、自然部相互配合,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民族文物库房和动物标本库房的灭菌、杀虫、熏蒸和放药工作;检查、保养我馆雷台汉墓出土兵车仪仗103件文物。修复馆藏彩陶11件,木器10件、藏医图等4幅馆藏古旧字画和天梯山石窟泥塑菩萨。修改完善馆藏三级以上文物数据库,新征集文物138件编目、建档;建立二级文物纸质档案500份。完成全省馆藏木器文物修复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全年共征集历史文物138件,经专家组初步确定珍贵文物114件,一般文物24件。

完成四楼库房管理人员的调整和库房文物的清点、移交和动物标本库房的卫生保洁、放药、阅览室的搬迁、库房文物、化石标本、图书资料的清点、分类登记和统计工作。7月,承办“第十四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8月,举办了“西部博物馆论坛”活动,邀请119名嘉宾、收集论文56篇,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博物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9月,由省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宣传任务——《甘肃精神》大型图片展在我馆举办,接待党政军、省直各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群众近10万人次,在省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省委的表扬。10月,搬迁民族库和革命文物库的文物。10月,引进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书画精品展》展品。

文物被盗

4月18日上午,甘肃古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临时文物库房房顶瓦片被犯罪分子揭开,存放文物的6只大木箱锁被撬,其中的79件文物和资料品全部被盗。据悉,这是甘肃省最大一起馆藏文物被盗案。

据甘肃省文物局统计,此次被盗的79件文物和资料品中,有3件是国家二级文物,50件是国家三级文物,4件是一般文物,除此之外,还有22件珍贵资料品,馆藏精华被洗劫一空。案发后,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的调查组立刻赶赴现场,对文物失窃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

日前,甘肃省文物局、武威市公安局已对侦破工作和现存文物的善后工作做了部署,当地市、县成立了专案组正在进行破案工作。

参考资料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开放进入“倒计时”·中国广播网甘肃分网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