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望

汉语汉字

望(拼音:wàng)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望的古字形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眼睛远望的样子,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由本义引申指期待、希望;又指拜访,如:探望、拜望、看望。由本义又假借指名望。如:望族、声望;又引申指朝、向。2018年12月14日,两岸媒体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已经进入第九年。2018年在36个汉字中,“望”字当选2018海峡两岸年度汉字。

中文名

拼音

wànɡ

繁体

部首

王、月

五笔

YNEG

仓颉

YBHG

字级

一级(2394)

平水韵

去声二十三漾;下平七阳

注音

笔画数

4 7

异体

朢*、琞等(其余见扩展图册)

四角号码

07104

统一码

671B

造字法

会意、形声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望”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会意字。甲骨文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形体像人举目仰望的样子(图1),“目”是竖的,并且睁得大大的。上古以“横目平视”为“见”,“纵目仰观”为“望”;另一种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举目仰望的形状(图2)。“望”的原义是人站在高处看得远,有所等侍的意思。

“望”这个会意字在金文里有多种形式:竖着的眼睛多了个眼珠子,更活灵活现(图3),人站的土墩变成实体的“土”了;人足和土墩已讹变为“壬”,而在竖眼的右边加了个“月”(图4),隶定后写作“朢”,大有“举头望明月”的意味。从周代初期起,古代的历法把月十五日(月圆时)叫作“望”。“望(朢)”字的金文便是根据这个意想造出来的。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或赘加“视”字繁化;或省“月”,从人、亡声,所从“人”旁竖笔上加短横作为饰笔,与“壬”同。

后来,“朢”的形体中像目的部分或讹变为“耳”(图13),或出现一种讹近“亡”的写法(图14):竖眼(“臣”)不见了,以“亡”(本是眼睛被刺破了眼珠子的形象)代替“目”作为声符,而且将“月”变成“夕”(“夕”的古文是“月”中无点,本是月亮初升的形象)。这一来,这个字就变为形声字了。在这讹变的基础上,便干脆将这部分写作“亡”(图15),以之提示字的读音,因而又有了“望”字,成为“朢”的异体。再到后来,人们又采用异体字分工方式,以“望”字专门表示张望、瞭望、远望之望。而以“朢”字专门表示朔朢之朢。汉字简化,朔朢之朢、张朢、远朢、瞭朢之朢统一作“望”。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wàng

动词

向高处、远处看。

观察;察看。

〈文言〉瞻视,景仰。

拜访;问候。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心里想着能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文言〉怨恨;责怪。

〈文言〉(年龄)接近。

〈文言〉满。

〈文言〉比量;比拟。

〈文言〉通“忘”。忘记

〈文言〉通“妄”。胡乱;虚妄。

名词

名声;声誉。

〈文言〉指有名声;声誉的人或物。

〈文言〉仪容。

〈文言〉视力所及;视野。

〈文言〉边际。

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

〈文言〉窗口。

店铺标明属于某种行业的标志。

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

月亮圆的那一天,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唐宋行政区划县的等级之一。旧制三千户以上为望,后有司可据实升降天下县,以四千户以上为望。

(Wàng)姓氏用字。参看“望姓”

介词

对着;朝着。表示对象或方向。

参考资料

近字辨析

观、看、望

它们虽然都有“看”的意义,但差别较明显:“观”是仔细看,所以可以引申出“观察、观赏”的意义;“看”字始见于战国末期,最初只是“探访”的意思;“望”是向远处看,所以可以引申出“盼望”的意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亾部】巫放切(wàng)

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

【译文】望,出门流亡在外,家裏盼望他回来。从亡,朢省声。

【注释】还:复。朢:徐灝《说文段注笺》:“《玉篇》有𤣴字,从𡈼,亡声。𡈼者,跂而望之之义。望从月,𤣴声。盖即朔望本字。后以望为跂望,又别作朢为朔朢耳。

【卷八】【𡈼部】无放切(wàng)

月满与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𡈼。𡈼,朝廷也。

𦣠,古文朢省。

【译文】朢,月满之时,与日遥遥相朢。好比是臣子朝望君王。由月、由臣、由王会意。王,表示朝廷。

𦣠,古文朢字,是朢的省略。

【注释】“月满”句:《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以:当依戴侗《六书故》作“臣”。徐灝《说文段注笺》:“臣与㠯相似,故误为㠯,又书作以耳。”王: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廷的)省形存声字。

说文解字注

【卷十二】【亾部】

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注:还者,复也。本义。引申之为令闻令望之望。

从亡,朢省声。

注:按望以朢为声,朢以望为义。其为二字较然也,而今多乱之。巫放切。十部。亦平声。

【卷八】【𡈼部】

月满也。

注:此与望各字,望从朢省声。今则望专行而朢废矣。

与日相望。

注:以曡(叠)韵为训。原象曰:日兆月、而月乃有光。人自地视之。惟於朢得见其光之盈。朔则日之兆月,其光向日下,民不可得见,馀以侧见而阙。

佀(似)朝君。

注:似各本譌以,今正。《韵会》作月望日。如臣朝君於廷。此释从臣,从壬之意也。

从月,从臣,从任。

注:合三字会意。不入月部者,古文以从臣壬见尊君之义,故箸之。无放切。十部。

𡈼,朝廷也。

注:说此𡈼为廷之叚借字,与𡈼本义别。

𦣠,古文朢省。

注:《大玄》𧭅作𧩆。亦古文也。

广韵

武方切,平阳明‖亡声阳部

望,看望。又音妄。

巫放切,去漾明‖亡声阳部

望,看望。《说文》曰:“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亦祭名。又姓,何氏《姓苑》云:“魏兴人。”又音亡。

武方切,平阳明‖亡声阳部

朢,弦朢。又音妄。

巫放切,去漾明‖亡声阳部

朢,弦朢。《说文》曰:“月满与日相朢,以朝君也。”又音亡。

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字部】朢·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10

《广韵》《正韵》巫放切。《集韵》《韵会》无放切,竝音𧧄。《说文》:月满与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𡈼。○按经典通作望。详望字注。

【辰集上】【月字部】望·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7

古文:𦣠。《唐韵》《正韵》巫放切。《集韵》《韵会》无放切,竝音𧧄。《说文》: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释名》:望,惘也,视远惘惘也。《诗·邶风》:瞻望弗及。

又《诗·大雅》:令闻令望。疏:为人所观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赵岐注:惭愧之貌也。《朱传》:去而不顾之貌。

又《博雅》:覗也。《韵会》:为人所仰曰望。

又责望。

又怨望。

又祭名。《书·舜典》:望于山川。传:皆一时望祭之。《公羊传·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武方切。《正韵》无方切,竝音亡。义同。《诗·小雅》:万夫所望。《释文》:协韵音亡。

又《释名》: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在望也。《易·小畜》:月几望。《左传·桓三年》疏: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韵会》:从壬,譌(讹)从王。《说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义遂亡。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

①丶(点)②一(横)③㇙(竖提)④丿(撇)⑤㇆(横折钩)⑥一(横)⑦一(横)⑧一(横)⑨一(横)⑩丨(竖)⑪一(横)

【写法】

❶“亡”的末笔㇄改㇙。

❷上部下部宽窄相当。

❸“亡”“月”主体居上半格,分写在竖中线左右,顶部“亡”高,底部左右旁齐平。

❹“亡”,横笔收笔竖中线,㇙的折点在横中线下侧;“月”的底部在横中线下侧。

❺“王”,居下居中,三横长短不一,竖笔写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篆书
篆书

隶书
隶书

楷书
楷书

行书
行书

音韵集成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调

四呼

韵摄

清浊

拟音

上古音

maŋ

maŋs

广韵

武方

阳合

下平十阳

平声

三等

合口

次浊

mjuɑŋ

巫放

阳合

四十一漾

去声

三等

合口

次浊

mjuɑŋ

中原音韵

江阳

江阳

去声

合口呼

次浊

ʋuaŋ

洪武正韵

无方

十七阳

平声

次浊

ɱuaŋ

巫放

十七漾

去声

次浊

ɱuaŋ

分韵撮要

第十刚讲降角

阳去

参考资料

·汉典

·新华字典

·汉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