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平吴大诰

平吴大诰

越南古代政治文告

《平吴大诰》(越:Bình Ngô đại cáo),越南古代政治文告,由越南后黎朝的开国功臣阮廌以汉语文言文写成。该文是在明朝占领越南结束时发布,以宣示大越国(越南)脱离明朝统治、建立后黎朝的统治。《平吴大诰》全文贯穿着民族情感及去暴安民的思想,既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含义,亦在文学上有相当成就。在越南后世有“千古雄文”、“第二个独立宣言”等称誉。在当代,该文亦被翻译为越南文,以《我大越国》(nước Đại Việt ta)的题目节选收录进越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中文名

平吴大诰

其他外文名

Bình Ngô đại cáo

作品别名

千古雄文、第二个独立宣言

创作年代

1427年

作品出处

《大越史记全书》

文学体裁

骈文

作者

阮廌

中心思想

民族主义和儒家的仁义思想

写作背景

《平吴大诰》的写成,与15世纪初期的越南政局有关。1407年,中国明朝率军南下,攻灭越南的胡朝。明军将领张辅发表平南露布、明成祖皇帝颁下诏书,宣称已占据越南,并要进行直辖统治。其后,越人的反抗行动此起彼落,特别是来自蓝山(在今清化省)的黎利(即后黎太祖)最具影响力,并于1427年击退明军。

当明军在1428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撤退后,黎利便发表由阮廌所写的《平吴大诰》,宣布大越国(越南)在黎利的领导下,脱离明朝的统治而独立。

注:明朝太祖朱元璋未登基前称吴王,因此越南人当时也称明朝为吴朝。

内容概述

黎太祖 黎利
黎太祖 黎利

《平吴大诰》的内容,主要为突出黎利军队与中国明朝之间的战争,以及黎利带领大越国独立的合理性。在全文一开始,就提出“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继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以彰显越人独立行动的合理性。

随后,文章大部份的篇幅均述及中越间的交战史,先略述吴权击败南汉、李宋之战、蒙越战争当中越人的战绩,继而提到明朝占领大越国后“连兵结衅”的乱亡时期,历数明人在当地所作的劣行。不过后来黎利“奋迹蓝山”,积极进行抗明行动,“发愤忘食,每研谈韬略之书,即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寤寐不忘”,经过一段拼搏后,黎利势力先后于崒洞之役(崒洞又作 洞)及支棱之役里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结果,明朝政府决定撤兵,黎利势力亦愿意与明军“修好有诚”。

最后,文中提到黎利势力为大越国争取到独立复国,实为功劳殊巨,“社稷以之尊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千古无穷之耻”,所以要在这个历史时刻,“诞布维新之诰,布告遐迩,咸使闻知”。让大家知道大越国独立及后黎朝建政。

写作特点

据中国学者王晓平的分析,本文有以下的特别之处:

吸收了中国古代辞赋的简洁写法: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中,以秦国为一方,以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一方,展现出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形势,《平吴大诰》亦采用此一技巧,把明军及黎利军之间历时十年的战事,以文约事丰的方式记述出来。但同时,《平吴大诰》对各场重要战役记述得十分具体,一一点明日期,既能通报战况,又营造出捷报频传的效果。

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阮廌参与了黎利的抗明起义,又为黎利代写《平吴大诰》,他在文中透过带有君王口吻的“予”(指黎利),带出其对抗明战争的情感体验。例如文中提到“予奋迹蓝山,栖身荒野,念世雠岂可共戴,誓逆贼难与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余年,尝胆卧薪者盖非一日。发愤忘食,每研谈韬略之书,即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寤寐不忘”,便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为基础而下笔,因而读来真实感人。

后世评价

越南后世对《平吴大诰》有相当高的评价。1970年代,越共学者提出该文是越南民族的“第二个独立宣言”,是“一首举世无双的英雄歌,是一幅天才的、生动的图画,它忠实地描绘出一个正在奋起的、决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并为我国(指越南)历历史写下最光辉一页的英雄民族的形象。这部作品还概括地总结了历史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以及在抗战中得到高度发扬的民族的高贵品质,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独立自由的意志、英勇不屈的传统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中国,《平吴大诰》曾遭到批评,如清人徐延旭在其著作《越南辑辂》里提到黎利势力建政后“于其国作《平吴大诰》,宣示其民,语尤悖逆”。到现代,学术界出现肯定《平吴大诰》重要性的论调,例如学者郁龙余、孟昭毅等的《东方文学史》中,提到该文的意义:“《平吴大诰》是他(阮廌)代表黎利写的布告越南全国百姓的开国文献,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被誉为‘千古雄文’”。

大诰全文

平吴大诰第一
平吴大诰第一

代天行化皇上若曰:

盖闻:

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虽强弱时或不同,而豪杰世未尝乏。故刘龚贪功以取败,而赵㬎好大以促亡。唆都既擒于咸子关,乌马又殪于白藤海。嵇诸往古,厥有明征。顷因胡政之烦苛,至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恶党怀奸,竟以卖我国。焮苍生于虐焰,陷赤子于祸坑。

欺天罔民,诡计盖千万状;连兵结衅稔恶殆二十年。败义伤仁,乾坤几乎欲息;重科厚敛,山泽靡有孑遗。开金场,塞冒岚瘴而斧山淘沙,采明珠,则触蛟龙而緪腰汆海。扰民设玄鹿之陷阱,殄物织翠禽之网罗。昆虫草木,皆不得以遂其生,鳏寡颠连,俱不获以安其所。浚生灵之血,以润桀黠之吻牙;极土木之功,以崇公私之廨宇。州里之征徭重困,闾阎之杼柚皆空。决东海之水,不足以濯其污,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其恶。神民之所共愤,天地之所不容。

平吴大诰第二
平吴大诰第二

予奋迹兰山,栖身荒野。念世雠岂可共戴,誓逆贼难与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余年,尝胆卧薪者非一日。发愤忘食,每研读韬略之书;既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痦寐不忘。当义兵初起之时,正贼势方张之日。奈以人材秋叶,俊杰晨星,奔走前后者既乏其人,谋谟惟幄者又寡其助。特以救民之志,每郁郁而欲东;待贤之车,常汲汲以虚左。然得其人之效,茫若望洋。由己之诚,甚与拯溺。忿凶徒之未灭,念国步之遭迍。灵山之食尽兼旬,瑰县之众无一旅。盖天欲困我以降厥任,故予益厉志以济于艰。揭竿为旗,氓隶之徒四集;投醪飨士,父子之兵一心。以弱制强,或攻人之不备;以寡敌众,常设伏以出奇。 

卒能以大义而

胜凶残,以至仁而易强暴。蒲藤之霆驱电掣,茶麟之竹破灰飞。士气以之益增,军声以之大振。陈智、山寿闻风而傂魄;李安、方政假息以偷生。乘胜长驱,西京既为我有;选锋进取,东都尽从旧疆。宁桥之血成川,流腥万里;窣洞之尸积野,遗臭千年。陈洽贼之腹心,既枭其首;李亮贼之奸蠹,又暴厥尸。王通理乱而焚者益焚,马瑛救斗而怒者益怒。彼智穷而力尽,束手待亡;我谋伐而心攻,不战自屈。谓彼必易心而改虑,岂意复作孽以速辜。执一己之见以嫁祸于他人,贪一时之功以贻笑于天下。

平吴大诰第三
平吴大诰第三

遂令宣德之狡童,黩兵无厌;仍命晟升之懦将,以油救焚。丁未九月柳升遂引兵犹邱温而进,本年十月沐晟又分途自云南而来。予前既选兵塞险以摧其锋,予后再调兵截路以断其食。本月十八日柳升为我军所攻,计坠于支棱之野;本月二十日柳升 又为我军所败,身死于马鞍之山。二十五日保定伯梁铭阵陷而丧躯,二十八日尚书李庆计穷而刎首。我遂迎刃而解,彼自倒戈相攻。继而四面添兵以包围,期以十月中旬而殄灭。爰选貔貅之士,申命爪牙之臣。饮象而河水干,磨刀而山石鈌。一鼓而黥刳鳄断, 再鼓而鸟散麇惊。决溃蚁于崩堤,振刚风于稿叶。

都督崔聚膝行而送款,尚书黄福面缚以就擒。僵尸塞谅江、谅山之途,战血赤昌江、平滩之水。风云为之变色,日月惨以无光。其云南兵为我军所扼于梨花,自恫疑虚喝而先以破腑; 其沐晟众闻柳升为我军所败于芹站,遂躏藉奔溃而仅得脱身。冷沟之血杵漂,江水为之呜咽;丹舍之尸山积,野草为之殷红。两路救兵既不旋踵而俱败,各城穷寇亦将解甲以出降。贼首成擒,彼既掉饿虎乞怜之尾;神武不杀,予亦体上帝孝生之心。

参将方政,内官马骐,先给舰五百馀艘,既渡海而犹且魂飞魄散;总兵王通,参政马瑛,又给马数千馀匹,已还国而益自股栗心惊。彼既畏死贪生,而修好有诚;予以全军为上,而欲民之得息。非惟谋计之极其深远,盖亦古今之所未见闻。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天地无穷之耻。是由天地祖宗之灵,有以默相阴佑而致然也!

于戏!一戎大定,迄成无兢之功;四海永清,诞布维新之诰。播告遐迩,咸使闻知。

全文详注

代天行化:黎利的尊号。《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乙巳(1425年)秋七月)诸将推尊帝(指黎利)为代天行化,自是榜谕多以此四字称之”。

吊伐之师:吊伐:即“吊民伐罪”的省略。师:军队。意即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的军队。

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大越:当时越南的国号。968年,越南君主丁部领定国号为“大瞿越国”,1054年李朝圣宗改国号为“大越”,此后为李、陈两朝所沿袭,虽然1400年到1407年胡季犛曾短暂改国号为“大虞”,但还是“大越”深入人心。1428年黎利正式即位称帝后便定国号为“大越”。文献之邦:意为文化昌盛的国家,一直是越南的自我定位。《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三:“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

山川之封域既殊:封域:即疆域、领土之意。殊:不同。

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赵:指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前203年—前111年),当时的越南人认为南越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朝),如13世纪后期黎文休所编的越南史书《大越史记》中说“赵武帝能开拓我越,而自帝其国……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丁:丁朝(968年—980年),丁部领建立的朝代。李:李朝(1009年—1225年),李公蕴建立的朝代。陈:陈朝(1226年—1400年):陈煚建立的朝代。各帝一方:与中国历代王朝各在一方称帝。南越国表面上虽是汉朝的藩属国,但其君主自赵佗至赵婴齐都对内自称皇帝。10世纪越南脱离中国独立以后的丁、李、陈诸朝君主也是接受中国册封而对内自称皇帝。

故刘䶮贪功以取败,而赵卨好大以促亡:刘䶮:即南汉高祖,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938年刘䶮派大军讨伐越南割据势力吴权,结果在越南北部的白藤江(在今越南广宁省境)被吴权打败,此役为越南独立之始。赵卨:中国北宋时武将,在宋越熙宁战争中作为郭逵的副将讨伐越南李朝,战争结束后又进攻越南而失败,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载:“(1077年)冬十二月,宋赵卨来侵不克,乃还。”但并未死亡。

唆都既擒于咸子关,乌马又殪于白藤海:唆都:元朝将领,蒙古札剌亦儿人。咸子关:今越南兴安省快州县咸子社。1285年第二次蒙越战争时,唆都所率之元军在咸子关被越南陈朝军队袭败,唆都被擒后斩首。陈朝上相陈光启所作《从驾还京》诗中有“夺矟章阳渡,擒胡咸子关”之句。乌马:即乌马儿,元朝将领,回回人。殪:杀死。白藤海:白藤江的入海口。1289年第三次蒙越战争结束后,陈朝将一批元军战俘遣返回中国,唯独乌马儿因对越南人杀戮过多,陈仁宗恨之入骨,不愿放回,但又担心影响议和。兴道王陈国峻想出一条计策,便是用船送乌马儿回国,驶入白藤海时,命人暗中凿沉船,使之溺死,元朝亦无从责怪。

稽诸往古,厥有明征:稽:考察。诸:之于。厥:就。明征:明确的验证。意为考察古代的历史,就有明确的验证(即对“虽强弱时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尝乏”这一结论的验证)。

顷因胡政之烦苛,致使人心之怨叛:顷:不久以前。胡:指胡朝(1400年—1407年),陈朝权臣胡季犛(原名黎季犛)篡位后所建朝代。烦苛:繁杂苛细,多指法令。《汉书·文帝纪》:“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胡季犛篡权以后,为了北防明朝和南征占城,强迫全国15岁以上、60岁以下男子服役;进行货币改革,强迫百姓用铜钱兑换纸币,引发金融紊乱;又实行“限名田”和“限名家奴”制度,将原属大地主多余的田地和家奴收归国家,这样既得罪了利益集团,又未使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观。后黎朝学者吴时仕评价说:“不能使贫者无失所,而明号日‘穷人队’,以辱其无田。烦细之政,亡国所为,一无足观”,黎嵩则谓:“胡季犛倚掖庭之亲,稔奸臣之恶,肆虐以暴其民,欺君而簒其位,罪盈怨积,海内离心”。

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狂明:狂妄的明朝。伺隙:窥测可乘之机。明成祖借口胡朝劫杀陈天平,而于1406年派朱能(途中去世)、张辅等率80万大军讨伐安南,数月后胡季犛父子被活捉,安南全境被明朝占领。

恶党怀奸,竟以卖我国:1406年十一月明军入安南后不久,陈朝状元莫挺之之孙莫邃、莫远就投奔明朝,并积极为明朝向导。据《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五永乐五年(1407年)三月甲子条记载,莫邃又组织了尹沛等安南耆老一千一百二十人人“诣军门言曰:……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义之教。幸遇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稚得睹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赖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明朝便以顺应他们请求为由下令改安南为郡县,并入明朝领土,设交阯承宣布政使司。卖国之“恶党”当是指莫邃等人。

焮苍生于虐焰,陷赤子于祸坑:焮:烧。赤子: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比喻百姓。

连兵结衅,稔恶殆二十年:衅:灾祸。稔恶:罪恶深重。殆:将近。二十年:明朝占领安南的时间为1407年—1427年。整句话意为,明朝统治安南期间战争和灾祸接连不断,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中罪恶深重。

重科厚敛,山泽靡有孑遗:科:征税。敛:聚敛。靡有孑遗:语出《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意为毫无遗留。整句话意为,明朝在安南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肆聚敛,山林河流的资源都被掠夺得毫无遗留。

开金场,则冒岚瘴而斧山陶沙:岚瘴:山林间的瘴气。斧山淘沙:用斧头劈开山来淘沙取金,指明朝强迫越南人民淘金。关于明朝在越南开金场的情况,《明太宗实录》卷九十六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乙酉条载:“以交阯太原镇金场局隶太原府,嘉兴镇金场局隶嘉兴州,广威镇金场局隶广威州。初设太原等七镇金场局未定管属,至是布政司言天关等四镇蛮入寇乱,道梗不通,太原等三镇金场局已宜开设各有所隶,故有是命。”

采明珠,则触蛟龙而絙腰氽海:絙:大绳索,这里指用大绳拴住。氽:原指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引申为人钻入水中。指明朝强迫越南人冒着被蛟龙吞噬的风险下海捞明珠。明朝占领越南后,命内官马骐等入交阯“采办金、珠、香货之类”(《明仁宗实录》卷一)进贡给皇室,以上两句便反映这种情况。

扰民设玄鹿之陷阱,殄物织翠禽之网罗:玄鹿:传说中的黑鹿,古人以为食其肉可长寿。殄物:残害生灵。翠禽:翠鸟,多取下其羽毛作为饰物。玄鹿和翠羽也是交阯的重要贡赋,如《明仁宗实录》卷三载:“交阯参将荣昌伯陈智贡玄鹿。”《明史·食货志》载:“永乐中,既得交阯,以……翠羽……代租赋。”

鳏寡颠连,俱不获以安其所:鳏寡:老而无妻和老而无夫的人。颠连:困顿不堪的人。儒家以此类“穷民”为救济对象,而明朝的所作所为使他们无法安居,违背仁政的原则。

浚生民之血,以润桀黠之吻牙:浚:压榨。桀黠:凶狠狡猾,这里活用为凶狠狡猾的明朝统治者。吻牙:嘴和牙。

极土木之功,以崇公私之廨宇:崇:高大,这里活用为“使……高大”。廨宇:官舍。关于明朝在越南的各官府兴建状况参见《安南志原》(实名《交阯总志》)卷二,“廨舍”篇。

州里之征徭重困,闾阎之杼柚皆空:州里:《周礼》以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征徭:赋税和徭役。重困:双重困苦。闾阎:里巷内外的门,泛指民间。杼柚皆空:语出《诗经·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整句话意为,越南民间背负着赋税和徭役的双重困苦,被明朝统治者搜刮的一无所有。

决东海之水,不足以濯其污;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其恶:语出《旧唐书·李密传》:“(李)密作书移郡县,数隋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里形容明朝在越南犯下的罪恶极多,难以洗清,难以写完。

予奋迹蓝山,栖身荒野:予:我,第一人称代词。《平吴大诰》系阮廌以黎利名义所作,因此这里的“予”指黎利。蓝山:在交阯清化府梁江县境。为黎利的故乡,也是他起义之处,《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戊戌(明永乐十六年)春正月庚申,帝起兵于蓝山。”

尝胆卧薪者,盖非一日:尝胆卧薪:指中国春秋时期越国君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后,晚上睡在柴草上,又在屋里悬挂一只苦胆,不时品尝,以示不忘被吴国击败之耻辱,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举灭吴,终于报仇雪恨。这里指黎利不忘亡国之恨,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

发愤忘食,每研覃韬略之书:发愤忘食:语出《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形容非常勤奋刻苦。每:经常。研覃:专心研究,深入思考。韬略之书:古代有兵书《六韬》、《三略》,“韬略之书”泛指兵书。这里说的是黎利经常刻苦研究兵法。

图回之志,寤寐不忘:图回:意为图谋扭转乾坤。《荀子·儒效》:“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辩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王先谦集解:“图,谋也。回,转也。言图谋运转天下之事,如在掌上也。” 寤寐不忘:无论醒着还是睡着都不会忘记。

当义兵初起之时,正贼势方张之日:义兵:指黎利所领导的起义军队。贼势方张:正当明朝势力强大。明朝自占领越南后就叛乱不断,明成祖派张辅多次率军进剿,在1416年基本平息了各地的叛乱。因此黎利起兵正当明朝在越南的势力巩固之时。

人才秋叶,俊杰晨星:秋叶:秋天残留在枝上的树叶。晨星:清晨天空稀疏的星星。都形容稀少。

特以救民之志,每郁郁而欲东:特以:只因为。每郁郁而欲东: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意为汉王刘邦说:“我也想向东边发展,争夺天下,怎能长期郁闷地呆在这里(汉中)啊?”这里说的是黎利在起兵之初的困难形势下,只因怀抱解救百姓的志向,常想着打出蓝山、解放越南。

故于待贤之车,常汲汲以虚左:汲汲:形容急于得到的迫切样子。虚左: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古代以左为尊,意为空着车子的左边(尊位)恭候贤人。这里形容黎利求贤若渴。

得人之效,茫若望洋;由己之诚,甚于拯溺:望洋:语出《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曰”,形容迷茫。由己之诚:发自自己内心的真诚。拯溺: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这里在说黎利寻找人才的艰难与急切。

念国步之犹屯:国步:指国运。屯:通“迍”,形容难行貌,引申为困顿。整句话意为,念及国运依然困顿。

灵山之食尽兼旬,瑰县之众无一旅:灵山:至灵山的省略,在今越南清化省境。兼旬:二十天。瑰县:今越南宁平省儒关县。无一旅:没有一支军队。这里都回忆的是黎利起兵前期失利的状况。《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壬寅(1422年)冬十二月)帝(黎利)回驻至灵山,军士绝粮二月余,惟食菜根蔬笋而已。”《明史·外国传》:“(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陈)智追(黎)利于宁化州车来县,败之,利复远窜。明年秋,智奏利初逃老挝,后被逐归瑰县。”

盖天欲困我以降厥任,故予益厉志以济于艰:盖:因为。天欲困我以降厥任:语出《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益:更加。厉志:磨炼意志。济于艰:语出《尚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周康王),弘济于艰难。”意为渡过艰难。

揭竿为旗,氓隶之徒四集:揭竿为旗:语出贾谊《过秦论》:“(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意为举起竹竿作为旗帜,特指武装暴动。氓隶:指下层民众。

投醪飨士:投醪:醪即酒,指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把酒投入江中,与军民共同饮用的典故(见《吕氏春秋·顺民》)。飨士:犒劳士卒。《尉缭子·踵军令》:“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投醪飨士”意即把酒分给士卒来犒劳他们,指与军民同甘共苦。

卒能以大义而胜凶残,以至仁而易强暴:卒:最终。至仁:语出《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为最有仁德的人(指黎利)。易强暴:代替强大残暴的统治者(指明朝)。语出欧阳修《新五代史》序:“逮皇天悔祸,真人出宁,易暴以仁,转祸以德,民咸保其首领,收其族属,各正性命,岂非天邪?”这句话意为虽然黎利经历艰难与失败,但最终还是能以用大义来战胜凶残,用最仁德的人来代替强大残暴的统治者。

蒲滕之霆驱电掣,茶麟之竹破灰飞:蒲滕:即蒲滕隘的省略,在今越南乂安省英山县。1424年十二月黎利在此击溃陈智、山寿所率的明军。《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帝出轻锐挑战,贼出垒以战,帝伏于蒲隘据险,贼又不意,悉众以出。帝乃纵伏兵冲击贼阵……大破之,斩馘不可胜算。贼船横流,溺尸塞江,器械填委山间。擒都司朱杰,斩前锋将都司黄诚,俘获贼军以千数。陈智、山寿收其余卒,走还乂安城。”茶麟:即茶笼州,在今越南乂安省的蓝江上游地区。1424年九月,黎利决定放弃直取西都(清化)的战略,改为占领乂安为根据地,随后在茶笼击败明军。《明仁宗实录》卷二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癸酉条:“是日掌交阯都指挥使司都督同知方政率兵捕贼,与黎利战于乂安府茶笼州,昌江卫指挥伍云死之。”

陈智、山寿闻风而褫魄,李安、方政假息以偷生:陈智:明朝将领,时为参将荣昌伯。1422年交阯总兵官李彬病卒,由他代理。山寿:负责监军的明朝宦官。褫魄:夺魄。李安:明朝将领,封安平伯,1425年春被任命为参将前赴交阯,与陈智同掌军务。方政:明朝将领,时任交阯都指挥使司都督同知。假息:苟延残喘。

乘胜长驱,西京既为我有;选锋进取,东都尽复旧疆:西京:今越南清化。东都:今越南河内。陈朝末年胡季犛当权时,在清化营建新城,称西都;将旧都升龙称为东都。明朝占领越南以后西都为清化府,而东都为交州府东关城,为明朝在交阯的统治中心,但越南人仍以西京、东都称之。清化、东关均为1427年十二月明朝退出越南时才为黎利所得,此处为夸大之词。

宁桥之血成川,流腥万里;崒洞之尸积野,遗臭千年:宁桥:今越南河西省彰美县。崒洞:今越南河西省清威县。1426年十月黎利在崒洞、祝洞一带大战王通所率的明朝援军,大获全胜,“斩尚书陈洽,内官李亮及士卒五万人,溺死者甚众,宁桥之水为之不流。生擒万余人,获马匹、军资、器械、辎重、簿书不可胜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

陈洽贼之腹心,既枭其首;李亮贼之奸蠹,又暴厥尸:陈洽:明朝大臣,从1406年起多次从征交阯,并在1424年被任命为交阯布政使兼按察使,领兵部尚书衔。1426年王通征讨黎利时,陈洽参赞军务,崒洞之战时阵亡。越南称他是被斩首的,而《明史》记载他是自刎而死的。李亮:负责监军的明朝宦官。陈洽、李亮都死于崒洞之战。

王通理乱而焚者益焚,马瑛救斗而怒者益怒:王通:明朝将领,封成山侯。马瑛:明朝将领,时任都督。《明宣宗实录》卷十六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乙丑条:“命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都督马瑛充参将,往交阯征剿叛寇,抚安军民。”救斗:劝解斗殴,指平息交阯之乱。

我谋伐而心攻,不战自屈: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里当是指1426年十二月王通退守东关城以后向黎利乞和之事。《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明王通、山寿等随战随败,心沮气丧,计穷援绝,势日穷蹙,乃遣人赍书乞和,愿得全众归国。帝曰:‘此言固合我意。且兵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计之善者也。’乃许之。”

谓彼必易心而改虑,岂意复作孽以速辜:速辜:招致罪过。整句话意为,原以为王通等人会在求和后改变侵略越南的心思,谁料到他们又重新做坏事而自招罪过。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记载,王通在与黎利议和时受土官陈封、梁如笏的挑拨,“复生异心,增筑复垒,掘壕设籖,以为偷生之计。阳言和好,阴怀异图,潜使数十辈赍蜡丸书,间行乞援”。黎利知道后中断了与明朝的和谈,重新围攻东关城。

执一己之见,以嫁祸于他人:指议和时,王通指责黎利负约,将出城打草的兵丁被杀之责推到黎利身上。黎利则坚称自己不知,称是少数民族流寇所为,并劝王通“塞绝疑惑之心,更笃和好之义”。参见阮廌《抑斋遗集》卷四,再答王通书。

贪一时之功,以贻笑于天下:“贪一时之功”当指和谈破裂后的1427年二月,方政、王通领兵出击黎利,斩首万余人,这是王通入越以来获得的唯一一次胜利。

遂令宣德狡童,黩兵无厌:宣德:指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是他的年号。狡童: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中国商朝贵族箕子曾多次劝谏商纣王,反被纣王所囚。周武王灭商以后,箕子被封于朝鲜,一次在朝拜周朝时途经殷墟,见宫室遍生黍麦,非常伤感,“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后来代指昏君。黩兵:滥用武力,好战。无厌:不满足,没有限止。

仍命晟、升懦将,以油救焚:晟:指沐晟,明朝将领,明初开国元勋沐英之子,世守云南。1406年讨伐安南时沐晟就已参与,并论功封黔国公。升:指柳升,明朝将领,封安远侯,亦曾参与1406年安南之役。关于明宣宗调遣沐晟、柳升等人入援交阯之事,《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三宣德元年(1426年)十二月乙酉条载:“以成山侯王通等奏,交阯叛寇猖獗,命太子太傅安远侯柳升佩征虏副将军印充总兵官,保定伯梁铭充左副总兵,都督崔聚充右参将,率官军往征交阯,会合总兵官黔国公沐晟军马,剿捕蛮寇,所领官军及交阯各卫官军、土军、土民悉听节制;命太傅黔国公沐晟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兴安伯徐亨充左副总兵,新宁伯谭忠充右副总兵,统率官军往交阯,会合总兵官安宁(远)侯柳升等,剿捕蛮寇。”

丁未九月,柳升遂引兵由丘温而进:丁未:1427年。丘温:位于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谅山省交界地带。

本年本月,沐晟亦分途自云南而来:本年本月:指1427年十月。分途:即沐晟与柳升兵分两路入越,柳升由广西,沐晟由云南。

予前既选兵塞险,以摧其锋;予后再调兵截路,以断其食:指在柳升、沐晟还未抵达越南时,黎利一面派防御使陈班修筑梨花关以防备沐晟,一面则猛攻东关城以东、以北的昌江诸城,到九月攻克昌江,从而截断了支援东关的道路。

本月十八日,柳升为我军所攻,计堕于支棱之野:本月:这里指九月。计堕:此处为倒装,应为“堕计”,即中(黎利的)计。支棱:即支棱关,在今越南谅山省支棱县。《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载:“贼又进兵,攻逼支棱。(黎)察、(黎)仁澍等密令(黎)榴出战,佯为不胜而走,贼果大喜。”

本月二十日,柳升为我军所败,身死于马鞍之山:马鞍山:在支棱关南面,明朝史料记载为倒马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十日,柳升督大军追。至伏处,察、仁澍等大纵伏兵,四面俱起冲击。贼军大败,斩柳升于马鞍山,及贼众一万余级。” 《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一宣德二年(1427年)九月乙未条:“(柳升)前至倒马坡,独与百余骑先驰度桥,既度而桥遽坏,后队阻不得进。升所履皆淖泥也,贼伏兵四起,升中镖死。”

二十五日,保定伯梁铭阵陷而丧驱;二十八日,尚书李庆计穷而刎首:梁铭:明朝将领,封保定伯。李庆:明朝大臣,时任兵部尚书,随柳升参赞军务。越南称梁铭是在九月二十五日在芹站被他们斩于阵中,李庆则是九月二十八日在葛蒲自刎而死的。但明朝记载梁铭和李庆是分别在柳升阵亡的当天和次日病死的。

我遂迎刃而解,彼自倒戈相攻:迎刃而解:用刀在竹子上劈开了口儿,下面的一段就迎着刀口自己裂开。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容易解决,指明朝主将柳升等阵亡,消灭明朝残军也就很容易了。倒戈相攻: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攻击自己人。此为虚构之词,据《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一载:“崔聚率官军进至昌江遇贼,官军少而贼众,官军奋力死战,贼大驱象以助势,官军遂乱。聚为贼所获,大呼:‘降者不杀!’官军或死或奔散归,竟无降者。”并未出现倒戈的状况。越南方面也没有相关记载。

爰选貔貅之士,申命爪牙之臣:爰:于是。貔貅之士:貔貅原为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引申为骁勇的战士。《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申命:任命。爪牙之臣: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这里说的是勇敢的武臣。《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郑玄笺:“此勇力之士。”

一鼓而鲸刳鳄断,再鼓而鸟散麕惊:刳:从中间破开再挖空。麕:獐子。此两句和前两句均形容黎利军容之壮。

决溃蚁于崩堤,振刚风于槁叶:.刚风:即罡风,高天强劲的风。槁叶:枯叶。这里指柳升阵亡后,明军军队散乱,都督崔聚勉强重整军队前进,在昌江城外被黎利军围困。十月十五日,这支部队被黎利军全歼。这两句形容黎利军扫破明军的场面如蚂蚁溃大堤、大风扫落叶。

都督崔聚,膝行而送款;尚书黄福,面缚以就擒:崔聚:明朝将领,累迁左军都督佥事。黄福:明朝大臣。自1407年设交阯承宣布政使司以后,黄福就担任布政使达十多年,深得民心。1424年被召还,任工部尚书。1427年陈洽死后再度被任命为交阯布政使,从柳升军南下。膝行:双腿跪着向前挪动,形容屈服或哀求于人。送款:投诚。这个说法与明朝的记载相反,《明史·崔聚附传》载:“(崔聚)力战被执,贼百计降之,终不屈死。”关于黄福被擒的情形,《黄忠宣公文集》别集卷二所录《行状》载:“至贼境,将非其人,失利,公(黄福)被执,有酋首识公者,抱持公泣且曰:‘此我翁黄(越南语:ông Hoàng,意为黄先生)也!此我翁黄也!’仍集众罗拜。舁至贼营,黎利出迎,即置公于上座……”。

僵尸塞谅江、谅山之涂,战血赤昌江、平滩之水:谅江:今属越南北江省。涂:通“途”,道路。昌江:明代交阯谅江府的治所,在今越南北江省北江市昌江社。平滩:即平滩江,位于今河内东天德江的下游。

其云南兵为我军所扼于梨花,自恫疑虚喝而先已破胆:云南兵:沐晟麾下之兵。梨花:即梨花关,今属越南老街。恫疑虚喝:语出《史记·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意为虚张声势。《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二宣德二年十月庚辰条:“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等师至交阯水尾县之高寨(即梨花关),贼于水陆二路俱以众拒守,道梗不通。”

其沐晟众闻升军大败于芹站,遂躏藉奔溃而仅得脱身:升军:柳升的军队,当时柳升已死。芹站:今越南北江省宝台山南麓,现有土城遗址。躏藉:踩踏。据越南记载,柳升阵亡后,黎利军于1427年九月二十五日在芹站设伏,击溃明军,斩保定伯梁铭,但此事不见于明朝记载。《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帝料沐晟年老,历事既多,已素知帝名,必坐视柳升之成败而不轻进,乃书密报(黎)可、(黎)犬等惟设伏以待,且勿与战。及柳升军败,帝以所俘贼指挥一人、千户三人及柳升所受敕书符印送沐晟军。晟等见之大惊,须㬰奔溃。(范)文巧、可等乘胜纵兵击之,大破于冷水沟、丹舍,斩首万余级,获人马各千余,陷溺溪涧者不可胜计。沐晟仅以单骑走。”

冷沟之血杵漂,江水为之呜咽;丹舍之尸山积,野草为之殷红:冷沟,即冷水沟,在今越南富寿省境。杵漂:可以漂其木杵,形容死人极多。语出《尚书·武成》:“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丹舍:在冷水沟附近。

两路救兵,既不旋踵而俱败:两路救兵:指柳升和沐晟两路救王通的军队。不旋踵:来不及转身,喻时间极短。

各城穷寇,亦相解甲以出降:穷寇:陷于困境的敌人。解甲:脱下战衣,引申为放下武器。

贼首成擒,彼既掉饿虎乞怜之尾:贼首成擒:应是指当时交阯最高行政长官黄福被擒。掉:摇。黄福被擒后,困守东关城的王通等明朝官员孤立无援,再加上黄福在黎利手中,故不得不于1427年十一月再度向黎利求和。十一月二十二日,黎利与王通等明朝官员会盟于东关城南,约定十二月十二日明军撤离。至此结束了明朝对越南20年的占领。

神武不杀,予亦体上帝好生之心:神武不杀:语出《周易·系辞上》:“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指吉凶祸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上帝:天帝。好生:爱惜生命。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记载,在黎利与王通会盟之后,“时我将士及国人久苦贼虐,相率固请曰:‘贼多变诈,宜以兵制胜。’劝帝杀之。惟行遣阮廌在帷幄……审知虚实,专主和议,帝从之,仍命诸军解围以退。”又载王通率明军撤离之际,“时我将士及国人深怨明人杀害其父子亲戚,乃相率劝帝歼之。帝谕之曰:‘复雠报怨者,众人之常情;不嗜杀人者,仁人之本心。且人已降而杀之,不祥莫大焉。与其快一朝之愤,以受万世杀降之名,孰若活亿万人之命,以息后世战争之端,青史所载,千古流芳,岂不伟欤!’”

内官马骐:马骐:明朝宦官,自永乐年间就负责在交阯采办金银香货,非常贪虐。回国后以“激变一方”为由下锦衣卫狱。渡江:这里的“江”指泸江。

乾坤既否而复泰:否、泰:《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这里指越南国运由衰转兴。

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千古无穷之耻:指明军撤出越南后,越南终于洗清了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屡次被中国占领的耻辱。

于戏:感叹词,相当于“啊”。

一戎大定,迄成无竞之功:一戎:一次战争,“一戎大定”意为黎利赢得了抗明战争的胜利。迄:终于。无竞:无比。

四海永清,诞布维新之诰:四海:指越南全国。维新: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为国运更新。

后续

公元1527年,后黎朝权臣安兴王(越南语:An Hưng Vương)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胁迫黎恭皇( Lê Cung Hoàng)禅让,改元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莫朝(Nhà Mạc )。时任黎朝右卫殿前将军的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后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买马图谋复兴黎朝。

1532年,阮淦在哀牢寻获黎昭宗的幼子黎维宁并拥立为帝,是为黎庄宗(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清化与北方的莫朝对抗,越南大乱。

1529年末,莫登庸让位给太子莫登瀛。翌年正月,登瀛正式即位,是为莫太宗,改元大正。登庸自称太上皇。1537年,黎庄宗遣使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明朝讨伐莫氏。

次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任命仇鸾为都督,毛伯温参赞军务,屯兵镇南关,准备入越攻莫。大兵压境之下,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越南语:An Nam quốc) 降为安南都统使司(越南语:An Nam Đô thống sứ ty)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

命莫氏为安南都统使秩从二品,世袭,三年一贡。名义上越南再入中国版图。

参考资料

平吴大诰·查字典地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