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四大门宦

四大门宦

四大功修教团俗称

中国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四大功修教团(噶德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虎夫耶)的汉语俗称。门,是门阀、门派;宦,是宦门、行帮。17世纪初自西亚、中亚和南亚陆续传入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带。在云南、吉林和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中文名称

四大门宦

地理位置

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带

又名

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四大功修教团

名字来源

阿拉伯语音译

门宦概况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是指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四大功修教团的总称。17世纪初自西亚、中亚和南亚陆续传入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带。在云南、吉林和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他们依次是嘎德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和虎夫耶,其名称均为阿拉伯语音译,有不同翻译版本。

哲赫忍耶

哲合忍耶玉柱道堂
哲合忍耶玉柱道堂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门宦之一。

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响亮”、“ 公开”,主张高声念赞颂词,

由甘肃武都人马明心于清乾隆年间游学也门哲赫忍耶道堂 (伊本·栽尼道堂)回国后所创传。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赞圣”、“ 遵经从训”。在修持上主张先 “教乘”后“道乘”。认为“教乘”是基础,“道乘”只限于少数有条件或教派继承人才能修持。门宦的领袖称为“穆勒师德”(导师),或称“谢赫”,译称“老人家”也被称为教主,在信众中具有至高权威,受到信众普遍的尊崇,过世后为其建造拱北(陵墓),信众常常前往拜谒(叫做“上拱北”)或举行大规模尔曼力(善事)活动。

对伊斯兰教“舍希德”(圣战、殉教)思想信仰较为重视,富于斗争精神,曾数次掀起反对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抗暴起义。在宗教修持和礼仪习俗上,主要特点是高声念诵“迪克尔”(记主词) 和公开举行颂主赞圣的仪式,以“明扬正道”故名“哲赫忍耶”。主麻日只举行聚礼拜,不再举行晌礼拜,该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须和戴黑白色六角帽为特征,妇女不戴盖头,不蒙面纱。至清末以来,逐渐分化为北山、南川、沙沟、板桥等门宦,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云南、东北及贵州亦有少数信众。

库布忍耶

库不忍耶东乡大湾头拱北
库不忍耶东乡大湾头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门宦之一。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至大者”,

起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不拉维教团。传入时间,一说于明末清初,一说于明洪武三年 (1370),由一名外籍传教师穆呼引弟尼传入。此人定居于河州东乡 (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的大湾头,改姓张,躬耕自给。后人为他建拱北于大湾头上,故又称张门门宦或大湾头门宦。该门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尔,静修时间分 40 天、70 天、120 天不等。教徒分布于甘肃省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虎夫耶

虎夫耶
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门宦。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沉静”、“低声”。是甘宁青穆斯林中乃格什板迪低诵学派苏非派门宦的统称,共计包括二十多个门宦(有些现已消失)。主要有穆夫提门宦、毕家场门宦,由新疆乃格什板迪白山宗著名领袖阿帕克霍加于清康熙初年到达青海西宁时所传,是甘宁青穆斯林中最早产生和形成的两个苏非门宦。还有鲜门门宦,洪门门宦和北庄门宦。到清雍正年间,甘肃临夏回族谢赫马来迟游学阿拉伯归来,创传华寺门宦,这是甘宁青穆斯林中最著名的一支苏非门宦,曾得到广泛传播,信众遍及西北回、东乡、撒拉各族穆斯林地区和陕西、河南、云南的一些回族地区,青海化隆县卡尔岗地区的部分藏族和汉族,受谢赫马来迟的传教影响,也皈依了伊斯兰教,信从他的苏非学派,但这支苏非门宦到清朝中叶就衰落了。此外,又有胡门门宦、灵明堂通贵门宦等,道统虽并非直接源出于乃格什板迪苏非派诵学派,但受其影响较深,教义思想和礼仪制度与上述诸苏非门宦大致相同,故也称为虎夫耶苏非派。这些苏非门宦,除低声念诵迪克尔词的共同特征外,都以教乘、道乘兼修并重,以教乘为基础进行道乘功修,强调遵循教法,笃信《古兰经》和圣训,严格要求奉行“天命五功”;主要实行静修,沉思冥想,但主张“闹中静”,即在热闹的尘世生活中进行修炼,反对脱尘幽居和“出家”制度;门宦领袖穆勒师德或谢赫及其拱北(陵墓)受到信众的高度尊崇 ;道统传承多行世袭制,也有实行“传贤制”的。

相关拓展

民族宗教知识之窗──伊斯兰教派门宦(二) 四大门宦门宦,是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苏非派传入中国后,在甘、宁、青地区回族中形成的以世袭传承教权为特点的教团组织。按教理分为虎夫耶、嘎底林耶、哲赫林耶、库布林耶,称四大门宦,各门宦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别衍生出许多... n

参考资料

民族宗教知识之窗──伊斯兰教派门宦(二) 四大门宦·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