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狐仙洞

狐仙洞

山西省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村山洞

狐仙洞位于距汾阳市向阳三十里桃花洞沟口2.4公里处,小佛湾附近的北侧悬崖上。相传,在很久以前,洞中住着一只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专门吸取过往客人的精血。周围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只勇猛无比的神雕,飞临此地为民除害。

中文名称

狐仙洞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汾阳市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三十里桃花洞

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洞中住着一只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专门吸取过往客人的精血。周围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只勇猛无比的神雕,飞临此地为民除害。谁知黑雕见三十里桃花洞山清水秀,便在狐仙洞对面的石台上筑起了雕窝,在沟内安了家。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御史派遣二郎神下凡收服。正在饮酒的二郎神丝毫不敢怠慢,立即骑马寻至三十里桃花洞天麻腾空一跃,在两侧山崖踏开了东西马道,至今两侧山上仍然保留着两个豁口。

二郎神瞅准后,捻弓搭箭朝大雕射去,但是,因醉眼惺忪,箭射偏了。石台附近有一个大窟窿,就是当年二郎神射雕时留下的箭眼。传说总归是传说,但有趣的是在小佛爷湾附近,两侧的悬崖峭壁上,称为雕窝的石台、有东西马道和箭眼。石台上用来搭窝的树枝,可以装满满的一拖拉机。沿着山谷北侧的乱石坡攀登而上,来到了狐仙洞的洞口,洞口约是成年人的两个身高,三米有余;宽约几时厘米。借助火把和手电筒便可进入洞中。

洞内幽深曲折,阴暗潮湿。两侧的洞壁有似水冲刷过的凹槽状痕迹,耳畔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一种声音,似风声?又似水声。洞中时有被游人惊飞的蝙蝠飞起。洞中时而宽,时而窄,宽敞之处三人可并行,狭窄之处,仅容一人侧身而入。层有探险者带手电筒从上午九时进入,深入洞中后恐电池电量耗完,为至洞底而返回,出洞时已经是下午一时多了。据此估计,洞中的深度至少已经超过两个小时的路程。

特点

狐仙洞总深53.2米,内套六洞,各有特色。共同之处是洞内阴森幽暗,寒凉彻骨。举灯观望,石髓琼浆,结石钟乳,参差石笋,如花似麻,千姿百态,朦胧迷离。洞顶嶙峋万状,脚下怪石突起,洞壁渗出丝丝甘露,聚成颗颗珍珠。以石击壁声脆悦耳。面对如诗如梦的人间奇观,确能引人联想万千。

地理位置

青龙山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哈尔滨市通河县城北10余公里。处于通河和兴隆林业局交界处,可见南面一泻东流的松花江,西临蜿蜒湍急的岔林河。

青龙山上有一仙洞,当地人称狐仙洞,青龙山狐仙洞有很多神奇的传说;青龙山地处龙脉,周边的人们因其灵验而非常信崇。

青龙山狐仙洞逐渐声名远扬,信奉的百姓逐渐增多,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来到神洞前摆设雄鸡、猪头等供品,然后就在狐仙洞会餐,以禳灾祛祸,保佑百姓五谷丰登,人兽两旺。

青龙山分别有药师佛堂、狐仙洞、土地城隍庙、山神庙等

平顺县

狐仙洞在平顺县城东约30千米处石窑滩乡石窑滩村的正东,有一条2.5千米长的峡谷--老洞沟,整个峡谷西高东低,弯弯曲曲犹如长蛇,两边山脉凸凹相套,时宽时窄。狐仙洞就在这样一个风景秀丽的山麓下,洞是由地下水侵蚀而成的石灰岩溶洞,此洞又称"狐仙楼",南边的称“南楼”,北边的叫“北楼”。五花十样的钟乳石遍布其间。北楼,共分四层。攀悬崖而进第一层“楼”,顶高3米,顺石梯而上,洞宽18米,深11米,洞口有3个2米长形似狐狸的怪石,相依而卧,洞底北高南低,全积沙土。

西北上方有1.2米见方的1个楼梯口,高6.3米,沿石梯旋转而上,进入2层楼,洞宽7.9米,深10.4米,高2.4米,洞中央坐北向南有石砌狐仙庙一座,庙高1.2米,宽0.8米,深0.7米,庙内有狐仙神像一尊。上三层楼的楼梯是4.8米长倾斜向上的通道,东西宽20.7米,深3.5米,高12米。

据传说,这是狐仙聚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石桌、石磴、石壶、石碗,洞四壁有10多个一米见方的无底洞,俗称狐床,15只狐狸模样的石头躺卧在石桌旁,犹如饭饱酒醉一般。上三楼顶部,距地18米有一个圆洞,遥望上边空间很大,但没有通道攀不上去,被人们称作四楼。传说,这层楼是狐仙的兵器库和了望台,以防外来侵害,楼上的了望口距地面约35米高。

与北楼隔沟斜对的南崖上是狐仙洞窟的南楼,共分两层,就地的一层洞高2米,宽10米,深4米,紧靠洞的东边有一个87米长、3米高、2米深的长廊(石岩),距地1.5米高有一条上下凸凹不平的石带,像一片彩云,彩云的上下共有大小18个圆形溶洞(洞口直径都在1-2米间),互相勾通连环不断,可以上下钻进钻出。

在每个洞口伏耳聆听,晴天有风声飒飒,雨天有流水淙淙。云下有石鳖、石龟、石羊、石兔、石象、骆驼和石连花,石笔架、石鼓、石臼等10多个美妙的造型,惟妙惟肖。传说是狐仙儿子们游乐的场地。在洞西边顺崖攀登4米,进二层楼,也叫南二楼的第一厅,洞宽10米,深10.4米,高2.5米,窟内遍地是钟乳石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空间可容纳300人左右。正北有一椭圆形的月亮门,门东一尊石狮头,门西一个石刺猬,里边有一处高1.5米,深6米,宽3.4米的通道进入二洞,正壁上有钟乳石形成的两层大帏幕,正中有2米见方一门,门的正上方有活龙活现的双角龙头,两边有两石,酷似大象。

旁通蜗牛螺旋洞。三洞的洞壁如天然绘画,状如空中楼阁,有大型瀑布,水涟洞,大草原。向西又有无底通天洞,洞有水潭。进四洞须经狼牙门,上下钟乳石凸凹,犹如狼嘴虎口。四洞深7.8米,宽11米,高5米,四壁皆有天然图画,卷云朵朵,盘龙飞天,鳄鱼击海,蝙蝠飞翔。使人飘飘渺渺,如登缕缕云雾,置仙天胜境。前行步入第五洞,洞深11.5米,宽7.5米,高2米,洞中央有一块3.4米长、2米宽、0.6米厚的飞天石,中间一石支地,四面腾空,左看如飞碟,右看似恐龙。

石壁花纹别有风度,有仙女下凡,有冰雪风光,有寒号鸟、寒、寒蝉、寒鸦。还有石斧、石锤、石臼、骨针。如进入古石器时代。到了六洞口时,举首高望,一个雄壮的天门,高10米,宽2米,俯首倾斜直下,有一落千丈之感。此洞为狐仙洞中之最,深7.5米,宽7米,高30余米,正中立一堵2米高、4米宽、0.4米厚,布满黻韦花纹的屏风,洞上方约3米高处,有牛郎织女会面的雀桥一座,飞跨东西,桥长4米有余。桥两边有莲花朵朵,花草满布。左壁有春蚕一条,身长5米有余,正在扑食,蠢蠢欲动。洞的北面、东北和东面还有三个直径为一米的洞口,因深不可测,故无人敢进。

狐仙洞总深53.2米,内套六洞,各有特色。共同之处是洞内阴森幽暗,寒凉彻骨。举灯观望,石髓琼浆,结石钟乳,参差石笋,如花似麻,千姿百态,朦胧迷离。洞顶嶙峋万状,脚下怪石突起,洞壁渗出丝丝甘露,聚成颗颗珍珠。以石击壁声脆悦耳。面对如诗如梦的人间奇观,确能引人联想万千。

南北狐仙洞中间是一条15米宽的河沟,沟中心有一清潭,冬不冻,夏不溢。历代都有人投石以试深浅,石进泡起,半天不止,被称为无底潭。洞西北40米处有一宽21米,深7米,高6米的大岩。西南200米处又有一个宽12米,深11米,高6米的旋窝岩。北洞山顶上还有约50米长的残缺的石城垛。再往西约1千米处,沟特别窄,南山根有40米高的三个石人,北山上有一尊7米长的大石狮。

据传说,狐狸修炼成仙后,在此建立宫廷,作威作福,勒索百姓,征收鸡免、牛羊,调遗民工数万修筑城堡,称王称霸。玉皇大帝得知后,派东海龙王和雷公以雷轰之,以洪水淹之。山上的残余城垛就是雷击后留下的。西边两个大岩是南北两个圈鸡、兔、牛、羊的洞库,被击塌为岩。三个石人和石狮是它们的守城兵,被石化了。北一楼洞口的三个狐仙也变成了三块石头。满沟长年不断的潺潺清水断流干枯。念百姓吃水困难,给留下了一个无底潭。

涉县

半山腰上的“狐仙洞”,如今洞口有村民值守。

黄教授(中)在观察骨头化石。

从洞内挖掘出的部分骨头。

日前,中国科学院著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赶到涉县,对龙虎乡三里交村对面大山上的神秘溶洞“狐仙洞”进行了考察发掘,初步断定“狐仙洞”是一个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为史前文化遗迹。春节期间,村民无意中在这个洞内发现了大量骨骸和一些陶瓷碎片。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素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龙虎乡三里交村依山就势而建,村前是一座大山,当地人称大寨垴。

据村里老辈人流传,元末明初时,后来成为明朝著名将领的常玉春、胡大海曾在大寨垴落草为寇,利用有利地势打劫过往行人和客商。二人后来被朱元璋收编,由于他们积攒的金银很多,不能全部带走,便把留下的放在十八口大锅里,秘密埋在了大寨垴的前后山坡上。因为这个传说,从那时至今,一直有人在山前山后挖掘,希望找到这笔财富。

但有一个地方挖宝的人很少敢去动土,那就是位于大寨垴背坡半山腰上的一个神秘溶洞。洞口有一米多高,比较隐蔽,洞内光线昏暗,洞口处摆放着一个泥塑神像。

据村里老人介绍,这个洞早就存在,村里祖辈人都称该溶洞为“狐仙洞”,逢年过节,村民们都到这里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幸福。因为大家都对“狐仙洞”心存敬畏,谁也不敢进去一探究竟,不知道里面的情形。

发现洞内挖出大量骨骸

2010年春节期间,两个村民到洞口贴春联时,发现洞口神像莫名倒地,有人从洞里面挖出了许多泥土,里面还掺杂着大量的骨头碎片和一些陶瓷碎片。他们赶紧跑回村里向年长者汇报。村民们获悉后纷纷涌到山上,几个胆大的村民拿着手电筒想下到洞内一探究竟。

原来,供奉神像的洞后还有一小洞,村民从溶岩的窟窿爬进去,可见挖掘者到处挖过的痕迹。向左行5米左右发现洞内别有洞天,像钻进了一个葫芦里,里面很大很深,有挖掘者挖出来的大量泥土和碎骨。洞内向下挖有一个3米多深的大坑,坑壁上到处是密密匝匝的骨骸与泥土夹杂在一起。由于没有掘到洞底,尚不知道还有多深。

村民猜想溶洞可能遭到挖宝贼的光顾。但洞内怎么会有大量的骨骸呢?是人类的骨头还是什么动物的骨头?

专家

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

2010年4月12日,邯郸市文保所所长乔登云等文物工作者闻讯上山探洞。乔所长发现,洞内到处可以看到盗挖者遗弃的碎骨,这些骨头的骨质已经很疏松,有的用手都可以捻碎。有一些骨头大而平整,类似动物的面骨;还有一根细长而完整的胫骨,较人的腿、臂骨头要短一些。乔所长以此判定,这些主要是动物的骨头。由于现场没有发现完整的头颅骨,因此一时还无法断定这些骨头究竟属于哪类动物。同时,文物工作者们还发现,洞内的一些石头好像被加工过。由于在场的文物工作者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不能判断其生成年代。

2011年5月5日,中科院著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得知涉县神秘溶洞的消息后,立即赶到大寨垴进行实地考察。黄万波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是“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此次考察,黄万波教授对洞内进行了小心挖掘,并对骨头进行了仔细鉴别。他发现上层的骨头还和土掺在一块,下层的骨头更是密密匝匝,几乎不见土。所见化石,有食肉目中的虎、鬣狗、獾,偶蹄目中的纳呼尔绵羊和麂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绵羊。目前,鬣狗仅在非洲生存,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已灭绝。黄教授表示,这些物种化石在涉县发现,对研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地层分析,黄万波教授认为:“狐仙洞”可能有两个文化层,即上文化层,时代属全新世,即新石器时代;下文化层,时代为晚更新世,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于堆积物的年代,等铀系法测定后才能揭晓。若从动物群对比看,“狐仙洞”下层堆积为晚更新世,或者说,不会晚于一万年。

黄教授说,考察的种种迹象表明,“狐仙洞”是一个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很有可能发现涉县最早居民的遗骸。哪怕仅发现一枚人类牙齿,同样是个突破。目前,黄教授正在对化石进行进一步测定,更多发现有望陆续揭晓。

参考资料

狐仙洞简介·本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