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投奔怒海

投奔怒海

1982年许鞍华执导电影

《投奔怒海》(英文:Boat People)是一部以越南共和国(南越)灭亡后为题材的香港电影,由许鞍华导演,在1982年上映。主要演员有林子祥、缪骞人、马斯晨、刘德华等。《投奔怒海》是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之最后一部。此片在第二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戴安平)、最佳美术指导(区丁平)及最佳新人(马斯晨)等五项大奖。2005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电影一百年最佳一百部华语电影”活动中,《投奔怒海》被选为第八。

中文名

投奔怒海

外文名

Boat People

类型

剧情

出品公司

星光娱乐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香港

拍摄地点

海南岛

发行公司

青鸟公司

导演

许鞍华

编剧

邱刚健

制片人

夏梦

主演

林子祥刘德华马斯晨缪骞人

片长

106 min

上映时间

1982年10月22日

票房

HK$15,475,087

色彩

彩色

电影剧情

日本摄影记者芥川(林子祥)三年后重返刚刚解放的越南采访,遍地的生机令他心生欢喜,但当他无意间走进城市的另一隅结识当地女孩琴娘(马斯晨)后,方知之前所见不过是越共政府特意为他这样的外国记者安排的粉饰太平的假像。

在琴娘并非刻意的“导游”下,越南平民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惨生活逐渐被芥川尽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战后唯一留下来的某酒吧的老板娘(缪骞人)及她的正想方设法逃离越南的情人祖明(刘德华)等人的被越共任意践踏的自尊强烈地触动着芥川敏感善良的心,尽管他并无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能力,却仍是尽力给予帮助。

影片花絮

本片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

监制本片的夏梦认为这是她拍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邱刚健和关锦鹏是在本片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幕后制作

香港电影历来不以政治为纲,更很少触及重大国际事件作为电影题材。而这部《投奔怒海》,算是开辟了香港电影在这一方面的先河,更为港片的娱乐风潮中带来了一丝思想的沉重。影片以记实的手法将镜头视角对准一个严肃的主题,对越南战后的新经济区的惨状给予了写实性描述,以新闻记者的视觉,以新闻报道的态度,对整个大环境的萧条败落致以无情的怀疑与批判。这似乎更呼应了当时香港人对九七前途的惶恐心态。

刘德华银幕首次亮相

《投奔怒海》真正把许鞍华推上了导演事业的最高峰,该片也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并获得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艺片票房纪录。该片与《胡越的故事》以及电视作品《狮子山下》系列片集中的《来客》(1978)构成了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许鞍华在片中展现了导演魄力,林子祥、马斯晨、缪骞人和多名内地演员表演精彩

刘德华在《投奔怒海》中首次亮相银幕,他的回忆文章中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夏梦就坐在我面前,架着茶色的眼镜,和颜悦色地说‘刘先生,很抱歉这么匆忙地找你,我们找你演的角色,坦白说,原本属于周润发的,但一开始接触他时,他就推了,我们不得不找第二个人代替。’我答应24小时内给她回复,我一直想问她周润发为什么不肯接拍这部戏,但又怕冒昧,所以始终没有问出口。夏梦告诉我是发仔提议找我接拍这戏的,还有钟志文和林子祥。”刘德华在海南岛两个月,拍了21组戏,跟许鞍华、关锦鹏、区丁平等成了好朋友,于是我们看到了《投奔怒海》里晒得一身黝黑皮肤愣头愣脑的刘德华,那年他20岁。

厚重和苍凉、现实与悲悯伴随着许鞍华的电影,正如她最著名的话“电影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值得你永远追个不停,永远别想休息”。

“没经历过动荡写出来的”

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邵氏公司任编剧的邱戴安平先生因《投奔怒海》获得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他的真名为邱刚健,邵氏时期曾编剧过《爱奴》、《死角》、《唐朝豪放女》等作品,80年代后主要化名为邱戴安平或戴安平担任电影编剧,关锦鹏导演的《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等片都是由他编剧。

据邱戴安平回忆,“记得70年代末我回到香港时,许鞍华已经是大导演了,当然是因为《疯劫》的成功。1980年时,许鞍华准备做《胡越的故事》,她找到我让我改完《胡越的故事》剧本的后半部。不久后就是《投奔怒海》,许鞍华早在电视台工作时就对越南题材非常感兴趣,她把书面的东西全部给我,让我来写,隔一两个晚上来找我吃饭,偶尔会谈一些剧本,但不是很多,完全是放心让我自由在做。”

《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两部影片的背景都直接涉及到越南,许鞍华一再强调这两部影片只是人性电影,而非政治电影。邱先生表示赞同,“那个剧本写了7万字,非常厚,但却是没有经历过政治动荡的人关在书房中写出来的,听了上百遍莫扎特的《安魂曲》。其实是完全天真的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述和构架的剧本,所以作为编剧觉得自己还蛮职业的。剧本交给许鞍华,她看过后没有提什么意见,后来影片是非常忠实剧本拍的,记得许鞍华说这是她看过的最好的剧本。”

影片评价

许鞍华因本片登上导演事业的最高峰,本片也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时光网评)

本片突破了通常香港电影的格局套路,浸润着浓重的家国情怀,政治隐喻明显,写实意味突出,气氛阴郁苍凉,虽是描划异乡的政治民生,却能够令本土观者感同身受,其抽丝剥茧式的冷静手法和充满刺激的大场面都可圈可点。(搜狐评)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将镜头视角对准一个严肃的主题,对越南战后新经济区的惨状给予了写实性描述,以新闻记者的视觉和新闻报道的态度,对整个大环境的萧条败落致以无情的怀疑与批判。(网易评)

参考资料

投奔怒海·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