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

医学现象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的现象。

中文名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式突触

机制

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

特点

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原因

突触前抑制产生的原因是,突出前膜由兴奋变为抑制,也就是说突触前膜受到兴奋的刺激从而抑制了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功能抑制的现象。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除此之外,与突触前抑制相对应的还有突触后抑制。另外,建议患者平时要多加休息,营养神经。

简介

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

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通过使来自突触前末梢的化学传递物质的分泌减少,而抑制其突触作用,这种类型的抑制称突触前抑制。根据在夹层型突触上的发现,一次向中纤维去极化(PAD)的发生是其特征。但不限于一次向中纤维,极化在丘脑部的二次纤维末梢也有发生。

参考资料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原因·有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