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节日。

中文名

传统节日

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别名

中华传统节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

节日起源

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历法等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设定地点

中国

节日起源

历法节气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7000多年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栗为主,南方以稻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耕、秋收、东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

原始崇拜

原始崇拜是指在太古时代,原始人类对于自然力的敬畏心理。随着原始崇拜观念的产生,于是人们就有了种种禁忌和祭祀行为,而这些行为是按一定时节来安排的。这样,原始崇拜和岁时节令相结合,于是就有了节日。

节日风俗的发展变化

从秦汉到六朝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汉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基本形成。在唐朝以后,节日的文化风俗越来越丰富。尽管节日还保留着宗教迷信的色彩,但喜庆欢乐的成分却加强了,每个节日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和饮食习俗。n中国疆土辽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也形成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nn

各种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互相祝贺“新春大吉”,孩童向长者道“恭喜发财”,“添福添寿”,长者回赠吉祥语,并赐给“利市(红包)”。初二(或初四)开年,妇女走娘家探年,亲友间也登门拜年。未经开年,严禁杀生,不干农活,不随地倒水,不吵架,不打人骂人,不哭泣,不说晦气话,祈望新的一年万事胜意。初七为人日,忌打人骂人。初十为挂灯日,新添男孩的人家请挂灯酒,亲戚朋友登门庆贺。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n清明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弘扬孝道、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端午节

端午是我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时间,版本不一:民间因地方风俗不同,对端午节时间有不同的定义,有小端午与大端午之分,传统意义中的农历五月过好五便是小端午,农历五月十五日是大端午。据说屈原故乡湖北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头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五月十五,“末端阳”五月二十五。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青年妇女精心描锈衣饰,或以粉团掐成喜鹊、玉兔、仙桃、莲花等形状,相互斗巧比美,故亦称斗巧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杀鸡买肉聚餐吃团圆饭,农家还惯于此日蒸芋头糕或糍粑。晚上以月饼、糖、果合家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素有“重阳登高”的习惯。风流逸士相约登高,赋诗遣怀。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杀鸡祭祖,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年长者以彩钱分赐小孩,名为“压岁钱”。除夕之夜,缸水盈,米桶满,饭菜剩,预兆来年丰衣足食,年年有余。兴趣浓者灯火长明,通宵达旦迎春守岁。午夜零时,家家户户敞开大门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福。

节日习俗

春节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冬至节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端午节

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重阳节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参考资料

中国岁时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炎黄风俗网

端午节必做的事,你做了几件?·聚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