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蚣蝮

蚣蝮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

蚣蝮(gōng fù),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它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中文名

趴蝮

别名

蚣蝮

版本不一

蚣蝮
蚣蝮

大百科全书

龙生九子说法不一,龙生九子之蚣蝮同样混乱,许多小出版社的书刊来回抄袭,以讹传讹,应该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准。蚣蝮的读音总不会再往上倒至“上古汉语的拟音”,一是没有必要,二是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读音大相径庭。

脱龟壳即蚣蝮

传说“蚣蝮”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后因功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功能是镇水,防止洪水侵袭。在故宫、天坛等华夏各地负责排水的地方经常能看到“蚣蝮”的身影。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龙生九子专家梁海燕考证善于负重的龙子“赑屃”另外一个名字叫“霸下”,龙生九子之“蚣蝮”(读音:gōng fù))是正解,有关“八夏”一说实为“霸下”和“蚣蝮”的混淆,把[bà xià] “霸下”当做(gōng fù)“蚣蝮”是误会。

神话寓意

蚣蝮
蚣蝮

中国民间的神话传说中,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这个传说有很多个版本,各不统一,不过基本上都是九种动物排名的差异,对于九种动物本身基本都是一样的。

蚣蝮,又名避水兽,没人说得清它的样子。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避水兽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

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

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龙生九子

蚣蝮
蚣蝮

解释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一说: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相关传说

蚣蝮
蚣蝮

传说一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中国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中国神话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1、蚣蝮[gōng fù]: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2、嘲风[cháo fēng]: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4、赑屃[bìxì]: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

下的石龟;

5、椒图[jiāo tú]: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6、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7、蒲牢[pú láo]: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8、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9、囚牛[qiú niú]: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传说二

趴蝮
趴蝮

好重者:赑屃(音毕戏),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参见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装饰小兽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好水者:蚣蝮(gōng fù)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着,造型非常优美。

性情温顺者: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传说三

龙生九子古时神话传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七子狴犴(bi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参考资料

古代龙生九子的神话故事简介·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