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瘪三

瘪三

汉语词语

瘪三,读音为biē sān,是汉语词语。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他们通常是很瘦的,穿得破破烂烂。瘪三,泛指三瘪:无良好生活状态、无谋生职业、无家业。

中文名

瘪三

拼音

biē sān

属性

吴语词

简介

吴语词,原仅为上海话词汇,后通用于北部吴语区(吴语太湖片),而民国时期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更将其带向了全国,现已收录至普通话词汇中。“瘪三”通常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他们通常是很瘦的,穿得破破烂烂。

注音

“瘪三”一词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大多认为是英语的音译词。有人认为该词来自洋泾浜英语中的beg say(或begsir,乞讨、乞丐之义),后音译为“瘪三”。也有认为来自洋泾浜语的empty cents(或penniless),初读作“瘪的生斯”(或作“毕的生司”),后简为“瘪生”,又因吴语中“生”、“三”音近,而被称为“瘪三”。

也有人将“瘪三”解释为衣、食、住三者皆缺,故称为“瘪三”,但多认为这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由来

据传,“瘪三”源于当初英国租界一红毛侍卫,赶一个安徽逃难而来的小乞丐时口呼:“捺死你〔nasty〕瘪三(beg gar )”,意思为讨厌的乞丐,因小男孩讨不到饭而潜入厨房偷了只法国面包,结果被发现而被追赶,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吃面包,后来到底被追上,遭到暴打,亏得宁波一姓周鱼贩出手相救。而那侍卫不停口呼之语被周姓鱼贩流传市井,被上演变更为广义的贬义之词。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上海受英语影响较大,产生了很多音译的洋泾浜用语,英语中的“begger sir”音译过来就是上海话里面的“瘪三”,其含义跟上面是一样的。但是说其为外来语,应当更准确些。

释义

民国时期上海上流社会蔑称社会闲散人员、下等行业者以及乞丐为“瘪三”,后为世人所用。通常称呼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现已皖北游牧民为代表。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说面子》:“不是有一个笑话么?……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上海解放以后,朱延年穷得像个小瘪三,到处伸手借点钱吃喝,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

其它

瘪三者,生存状态很不好的人。

泛指三瘪:极度贬义!旧岁会的世态炎凉。

生存状态很不好的人钱袋一瘪,便会成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人,有一瘪三落空之意,此其一。

没有正规求生职业,外表形象落魄,此其二。

无家业者,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穷得无饭可吃必然要想法生存,可惜穷人在旧岁会的军阀混战,租界横行的上海穷苦人很难得到同情和包容,外国列强欺负,于是乎求生之道各式各样由生而来,此其三。

在上海瘪三们是社会最底层一个群体,但范围较模糊;有单体的,也有二三人和伙,还有结帮的,几个大的流氓帮派,瘪三们是主力军。可以说,瘪三们当时在上海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到真是当时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他们欺、蒙、拐、骗、抢、诈、偷样样来。为上海的普通市民(正人君子也)深恶痛绝,哪家小孩不听话,就会被吓“去做垃圾瘪三”。瘪三在上海话里是句蛮厉害的骂人话。一般搭配:小瘪三,戆(gang)瘪三,拉稀瘪三。

参考资料

瘪三是什么意思·词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