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元朗区

元朗区

中国香港辖区

元朗是中国香港十八区中位置最西北的区,位于新界的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元朗是一片平原,原来有连绵的农田,在多山的中国香港,只有这一块平整而广阔的平原,与另一个区北区一起覆盖了中国香港和深圳的全部陆路交界。元朗充满大自然气息,以天水围和元朗市中心最多住宅楼宇,其余地区则有很多围村和平房,锦绣花园和加州花园就是以平房组成的两个大型私人屋村,面积有如一个小市镇。由于元朗自然区域很多,故四周都可以看到青山绿树,以米埔保护区和流浮山最为人熟悉,至于人口较稠密的市中心和天水围,也分别设有宽阔的元朗市镇公园和天水围公园,除了以上的休憩地点外,元朗亦不乏运动设施,如水边围村附近的元朗运动场,便提供多种球类的场所,后面更建有元朗公众泳池。元朗区的特色小食很多,食店多集中在元朗大马路和元朗市中心的教育路及安宁路,市中心闻名的食物,包括B仔凉粉、恒香老婆饼和荣华饼家的传统饼食。此外,市民可到元朗广场和开心广场,以及连同附近各式各样的小型商店购物,那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购物地段。元朗的古迹文物众多,1993年开辟了一条“屏山文物径”,将多幢各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如邓氏宗祠、上璋围、洪圣宫、杨侯古庙等串连起来,尽头有一座“聚星楼”,是六角型的古塔,也是中国香港仅存的古塔,原高七层,后因风雨侵蚀,只剩下三层,据邓氏族谱记载,这座古塔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中文名

元朗区

外文名

Yuen Long District

所属地区

中国香港

地理位置

中国香港西北区

面积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香港湿地公园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元朗古称“圆塱”。“圆”是完整、丰满的意思,“塱”则是指江边或湖边的低洼地。从字面上推测古时元朗可能是一块水源充足的沼泽低地。

建置沿革

元朗历史悠久,在秦朝(公元214年)已随中国香港地区一起并入中国的版图,在历代行政分区的变易中,隶属广东省之下的一个县份。

历史事件

1899年《中国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签订以后,港英当局经过一番筹划,迅即派出人员接管新界。4月16日,在大埔,2600多乡民群起反对港英接管,双方发生冲突,港英出动正规军、军舰发射大炮轰击,才征服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举行了占领仪式。英军占领大埔以后,继续向大埔以西的锦田、元朗一带推进,沿途继续受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当英军向新界锦田地区进犯时,锦田乡人民,以吉庆围为阵地,用木棍、锄头为武器,紧闭铁门,凭借高大围墙和壕沟与英军对抗,英军用大炮轰塌吉庆围铁门后,英军冲入围内,杀害了无数无辜的乡民。英军还夺走了吉庆围铁门,作为“战利品”送往伦敦展览。1925年在锦田围乡民强烈要求下,铁门终于从伦敦运回中国香港,归还锦田人民。

文物考古

屏山文物:屏山文物径位于新界元朗屏山乡,蜿蜓于元朗坑头村、坑尾村和上璋围间,长约一公里。聚星楼乃屏山文物径上多座重要古迹之一,极具历史价值。

地形地貌

元朗区位在新界的西北边,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元朗是一片平原,原来这里是连绵的农田。在多山的中国香港,只有这一块平整而广阔的平原。新界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后海湾,元朗的地形是低洼地区,一旦后海湾或附近的去水河道一泛滥,新界便受到水浸的影响造成人财的损失,后海湾位于元朗较高的地区。下大雨后海湾容易泛滥所以会把大量的雨水向元朗区下流,令到元朗区的殖豪地、菜田或平坦地方水浸更为严重,加上元朗区里许多的河道中,生长了很多的水草,植物在那里,有些甚至生长在小河道的中间,令排水量减少,因而增加了海水泛滥的机会和水浸的严重性。

基于地理关系,元朗自古以来是一个以渔农为主的乡郊型小区,居民以耕田或在鱼塘养鱼为生,民风纯朴。自七十年代起,在政府的政策驱动下,元朗市及天水围相继成为现代化的卫星城市。市内大厦林立,商业欣欣向荣,小区设施完备。

锦田树屋:据说树屋原址为一间天后庙或书斋,其主人因清初迁界而离开锦田,从此一去不回。其后,屋旁之榕树不断长大,夹缠石屋的砖墙及麻石门框。

人口民族

根据政府统计处200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报告显示,元朗区的人口约449600,年龄中位数为33,是全港人口最年轻的地区,而家庭的月入中位数约16000。

风土人情

方言

区属

乡属

总村数

客家村

围头村

广东话村

福佬村

混合村

元朗区

新田

20

18

2

厦村

15

1

14

屏山

30

27

3

八乡

28

18

8

2

锦田

7

7

十八乡

31

9

22

风俗

双喜椰子:在元朗传统婚礼完成后;新界人通常会将“过大礼”时必备的椰子,埋到花园里,若长出树来,寓意开枝散叶。所以如买到一个已长出少许芽来的椰子,当然就较易取得好意头啦!长出少许芽的一个代表男家,配一个未长出芽的代表女家而成一对。

经济概况

元朗是一片平原,以前这里是连绵的农田。自古以来,元朗是一个以渔农为主的乡郊型社区,居民以耕田或在鱼塘养鱼为生。源自宋朝已有大批居民落籍元朗。邓氏家族和文氏家族为可知最早落籍元朗的居民。

自20世纪70年代起,元朗市及天水围相继成为现代化的卫星城市,市内大厦林立,商业欣欣向荣,社区设施完备。

自三号干线及大榄隧道于1998年中启用后,元朗区对外交通已大为改善。当九广铁路西铁于2003年开始投入服务后,由元朗往深水只需20分钟。

虽然元朗发展迅速,日趋现代化,元朗仍是一个传统乡郊及现代化城市兼备的新市镇。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镇和元朗区的核心及商业中心,发展较发达,商业楼宇也不少。住宅楼宇以比较旧的大厦及唐楼为主,因为是由墟市发展而成。新市镇较外围的地区则有社区设施、公共屋邨及较多中低密度的楼宇。工业区位于新市镇的北面,距离市中心比较远。

名优特产

元朗老婆饼

元朗某饼家做出的老婆饼风味独特,在中国香港市场上独占鳌头。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铁路时,巿区的居民去元朗要两小时车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饼,现时元朗都变成巿区了,而该饼家在铜锣湾、旺角、九龙、港岛等各处亦己设有多家连锁店。

元朗乌头

在20世纪20年代,深湾一带之村民在海边筑基壆,用以抗拒潮水,这些被基壆围绕之范围称为“基围”,亦是鱼塘的前身。30年代,山贝村附近的乡民开始建造鱼塘,并利用雨水来冲淡塘中土壤所含之盐份,使塘水适宜饲养各种鱼类。数十年来,后海湾是中国香港食用淡水鱼的主要来源地,直至80年代,养渔业仍是不断的发展;本地淡水鱼当中,元朗乌头约占了40~50%。最高峰时每天出产两万条乌头鱼。

乌头鱼主要产于咸淡水交汇处,元朗传统养鱼业是每年在海边捕捉野生乌头稚鱼,然后放在鱼塘饲养,但是本地海域野生的乌头鱼苗愈来愈少,很多都是来自内地和台湾的了,不过元朗养值的乌头仍然能保持肥美,背部有一片甘香可口的黄油。

元朗丝苗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鱼塘,土地特别肥沃,种出来的丝苗,质素冠绝全港。锦田一带更是南中国盛产稻米的地区,放眼尽是水稻田。内销之余,港产稻米也出口,“元朗丝苗”象征本地米的辉煌岁月。据讲元朗丝苗特点是较细粒及幼身,入口特别软滑。不过,到60年代后期,部份种米维生的原居民移民外地,老一辈无力再耕种,年轻一辈又不愿种田,元朗丝苗成为绝响。

元朗丝苗已在港消失40多年,不过,元朗塱原部份耕地近年再次尝试种植稻米,农作物收成渐见规模及成熟。打着“本地米”的招牌,重现的元朗丝苗年产量不足两吨,十分抢手。

流浮山生蚝

流浮山位于元朗西,近海之边缘,因水流近珠江口,位于咸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带之海面,适宜蚝只生长,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养蚝为业,至少有二百年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发展土地,自此流浮山交通方便,当时蚝业仍在兴旺时,每年秋凉八九月开始,是蚝业收成季节,假日时,便有很多巿民往新界旅行,沿路更可欣赏农村风光,七八十年代为流浮山全盛时期,酒家越开越多,当时生产的蚝,的确肥美可口。

由于只有在深海捞取的蚝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蚝是在浅水处放置蚝排去养植的,水质始终不太清洁,所以,在流浮山一带海鲜酒家吃到的蚝,全部均会煮熟才上菜的,名为生蚝,是因为它有别于晒干的蚝豉。

随着经济发展,流浮山的蚝田已成为中国香港历史,因为严重的海水污染已导致流浮山不能再产蚝,现时在附近一带海鲜酒家吃到的蚝都是由内地出产的。

参考资料

元朗区简介·乡村地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