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地蚕

地蚕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

地蚕(学名:Stachys geobombycis C. Y. Wu)是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根茎横走,肉质,肥大;茎直立,四稜形,具四槽;茎叶长圆状卵圆形,长4.5-8厘米,宽2.5-3厘米,先端钝,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轮伞花序腋生,4-6花,远离,组成长5-18厘米的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至紫蓝色,亦有淡红色,长约1.1厘米,冠筒长约7毫米,圆柱形;花盘杯状;子房黑褐色,无毛。花期4-5月。地蚕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及广西,生于海拔170-700米的荒地、田地及草丛湿地上。地蚕肉质的根茎可供食用;全草又可入药,治跌打、疮毒、去风毒。

中文名

地蚕

别名

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管状花目

唇形科

水苏属

地蚕

分布区域

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形态特征

地蚕为多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根茎横走,肉质,肥大,在节上生出纤维状须根。茎直立,四稜形,具四槽,在稜及节上疏被倒向疏柔毛状刚毛。茎叶长圆状卵圆形,长4.5-8厘米,宽2.5-3厘米,先端钝,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边缘有整齐的粗大圆齿状锯齿,上面绿色,散布疏柔毛状刚毛,下面较淡,主沿脉上密被余部疏被疏柔毛状刚毛,侧脉约4对,上面不明显,下面显著,叶柄长1-4.5厘米,密被疏柔毛状刚毛,腹平背凸;苞叶变小,最下一对苞叶与茎叶同形,较小,披针状卵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具短柄或近于无柄,上部苞叶微小,菱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短,边缘波齿状,无柄。轮伞花序腋生,4-6花,远离,组成长5-18厘米的穗状花序;

地蚕
地蚕

苞片少数,线状钻形,微小,长不及0.5毫米,早落;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倒圆锥形,细小,连齿长5.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及具腺微柔毛,内面无毛,10脉,明显,次脉在花萼基部多少明显,萼筒长4毫米,齿5,正三角形,等大,长1.5毫米,边缘有具腺微柔毛,先端具胼胝尖头。花冠淡紫至紫蓝色,亦有淡红色,长约1.1厘米,冠筒长约7毫米,圆柱形,等粗,外面在上面被微柔毛余部无毛,内面近基部1/3处有水平向微柔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状卵圆形,长4毫米,宽2.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无毛,下唇水平开展,轮廓卵圆形,长5毫米,宽4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中部散布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长卵圆形,宽1.5毫米,侧裂片卵圆形,宽约1.5毫米。雄蕊4,前对稍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丝丝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2室,室略叉开,其后极叉开。花柱丝状,略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杯状。子房黑褐色,无毛。

地蚕
地蚕

主要变种

地蚕白花变种(学名:Stachys geobombycisvar.alba):该变种与地蚕不同在于花白色;萼齿披针状三角形,长3毫米,先端具刺尖头,多少反折;叶缘具粗大圆齿状锯齿。分布于中国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生于海拔约600米的亚热带阔叶林下。

地蚕
地蚕

生长环境

地蚕性喜温暖潮湿的气候,耐热、耐湿,一般生于海拔170-700米的荒地、田地及草丛湿地上。

分布范围

地蚕
地蚕

地蚕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偏北地区)及广西(苍梧、桂平、陆川、武鸣、罗城、柳州、梧州等地)。

育植技术

地蚕在中国四川地区于4月播种,12月-次年1月收获。深丘和低山、中山区部分农家的房前屋后、沟旁有零星栽培。地下茎繁殖,基肥用干渣肥。穴栽,每穴栽茎1个,行距33厘米,株距20厘米。苗高16厘米左右时除草、培土、摘心。一般亩产300千克左右。

主要价值

地蚕
地蚕

药用价值:以地蚕的根茎或全草入药。《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具有益肾润肺,补血消疳的功用。主治肺痨咳嗽,吐血,盗汗,肺虚气喘,血虚体弱,小儿疳积,烫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主治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香港中草药》:“润肺生津,止咳,止渴。治肺结核,烫伤。”

食用价值:地蚕肉质的根茎可供食用,于秋末冬初上市,产品形似蚕蛹,外观喜人,肉质白净,嫩脆可口,宜于泡食。成菜色白微黄,质地细嫩,形态美观,咸辣脆香。贮存百日,其味犹存。

参考资料

地蚕·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