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牛枝子

牛枝子

豆科胡枝子属植物

牛枝子(学名:Lespedeza potaninii Vass. )是豆科胡枝子属植物,半灌木,高20-60厘米。茎斜升或平卧,基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粗硬毛。托叶刺毛状,长2-4毫米;羽状复叶具3小叶。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明显超出叶;花疏生。荚果倒卵形,长3-4毫米,双凸镜状,密被粗硬毛,包于宿存萼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生长于荒漠草原、草原带的沙质地、砾石地、丘陵地、石质山坡及山麓。牛枝子为优质饲用植物;性耐干旱,可作水土保持及固沙植物。

中文名

牛枝子

拉丁学名

Lespedeza potaninii Vass. 

别名

豆豆苗、枝儿条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蔷薇目

亚目

蔷薇亚目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山蚂蝗族

亚族

胡枝子亚族

胡枝子属

胡枝子组

牛枝子

命名者及年代

Vass.,1946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20-60厘米。茎斜升或平卧,基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粗硬毛。托叶刺毛状,长2-4毫米;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狭长圆形,稀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8-15(-22)毫米,宽3-5(-7)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稍偏斜,上面苍白绿色,无毛,下面被灰白色粗硬毛。

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明显超出叶;花疏生;小苞片锥形,长1-2毫米;花萼密被长柔毛,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5-8毫米,先端长渐尖,呈刺芒状;花冠黄白色,稍超出萼裂片,旗瓣中央及龙骨瓣先端带紫色,冀瓣较短;闭锁花腋生,无梗或近无梗。荚果倒卵形,长3-4毫米,双凸镜状,密被粗硬毛,包于宿存萼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牛枝子的根为轴根系,播种后当年根长可达50厘米以上,垂直下伸,第二年主根入土深度可达100厘米,粗细均匀,不呈圆锥状。二年生苗始产生侧根及不定根。自根须或茎基部可产生侧根,在主根上也可产生侧根及不定根,其根系的根均较粗壮而坚实。侧根与不定根一般呈放射状水平伸展,在干旱时则呈弧形向上层纵伸。牛枝子的根系在土层中可形成垂直和水平的网络,故可充分利用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牛枝子的木质化根颈十分发达,常呈不规则状,能经受家畜的践踏和沙埋,若受风蚀而裸露于地表,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牛枝子的茎枝由根颈或基部木质化老茎上的不定芽发育而成。枝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一般平卧于地面,但在水分状况良好时,枝条梢部斜倚上升。牛枝子的侧枝则自枝条基部的叶腋处生出。播种后第一年枝长40-60厘米,第二年80-150厘米,其枝条的长度随着水分的多少而变比。关于牛枝子每年的生长发育和物候节律,根据在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海拔1200米)观察的结果是: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下旬现蕾,7月中、下旬始花,8月上中旬为盛花期,8月下旬大部分花谢,9月上、中旬为绿果期,9月中,下旬为果熟期,随开花的早、迟不同其果实成熟很不一致,10月上旬进入枯黄期。在同一地点对野外定株测定野生牛枝子一年中的生长速度为(主枝伸直长度)4月下旬2.8厘米,6月下旬31.5厘米,7月下旬51.5厘米,8月下旬91.8厘米,9月下旬96厘米。开花期实测平均单株鲜重26.5克,每株有分枝平均15个,茎叶比为1.8:1。中国内蒙古人工播种的牛枝子一般5月中旬返青,7月中旬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陆续成熟。

近种区别

牛枝子和同属的另一种植物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同是喜暖的草原小半灌木,外形也十分相似。其区别在于牛枝子的腋生总状花序在茎下部者与叶近等长,茎上部者明显较叶为长,而达乌里胡枝子的腋生总状花序均较叶短或与叶近等长。二者比较,牛枝子较达乌里胡枝子更加耐旱,是达乌里胡枝子在中国偏西部地区的早化地理替代种。

生长环境

牛枝子属强旱生小半灌木。分布于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带,也见于相邻近的典型草原地带的边缘。生长在沙质、砾石质的平原、丘陵地、石质山坡和山麓;也习生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梁坡和塬地。其分布区≥10℃的年积温为2600-32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湿润度0.15–0.3。土壤为沙质或沙壤质的棕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在黄土高原北部为侵蚀黑垆土。牛枝子在其分布区内通常是群落的伴生成分,有时候在沙质坡地或滩地上可形成以它为优势的群落。例如在中国内蒙古伊克昭盟和宁夏中北部,它生长在冷蒿、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或灌木亚菊荒漠草原中,在更为干旱的生境,牛枝子又常常出现在以刺旋花、猫头刺、枇杷柴、川青锦鸡儿、珍珠柴、松叶猪毛菜等为建群种的草原化荒漠中,在中国鄂尔多斯台地和宁夏河东沙区,牛枝子又常参加到中间锦鸡儿、油蒿、白刺、老瓜头、大苞鸢尾、甘草、苦豆子、中亚狼尾草、沙米等组成的沙地植被中,成为这些不同的沙生植物群落的伴生种。在黄土高原中西部地区,牛枝子常见生长在长芒草、万年蒿、茭蒿、漠蒿、百里香草原中,又构成这些地带性草原群落的主要伴生种。

以牛枝子为建群种的荒漠草原天然草地,通常面积不大。分布区海拔1465-1760米,土壤为沙质的普通灰钙土或淡灰钙土,地表多砾石或为浮沙。牛枝子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在干旱年份也能产生一定的地上生物量,并能开花结实。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伊克昭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中北部(盐池、同心、海原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

栽培技术

播种第一年的实生苗仅能少量开花结实,第二年后才大量开花结籽。种子千粒重2.5克,每千克约400000粒。其种子因成熟的程度不同,色泽不一,有褐色,深黄色、黄色、淡绿色之分,色泽越深的成熟度越好,但是硬实度也越高。据测其硬实率一般都在30%以上,往往播种第一年种子并不全部发芽,有的种子在播种后第二年才开始发芽。此外花序为无限花序,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应在大部分荚果变黄时即时采收。如刈草可在花期进行,在中国内蒙古栽培试验,产干草2250-3000千克/公顷,产种子225-300千克/公顷。

繁殖方法

牛枝子用于沙区或黄土丘陵区作为飞播材料。它较达乌里胡枝子耐旱,在使用上应予注意。播种期,如土壤墒情好,可在早春晚霜后播种,如土壤墒情不好,则可在雨季抢墒播种,但要注意临界期,应以8月中旬前为宜,否则不能越冬。此外牛枝子的硬实率较高,也可于晚秋寄籽播种。

播种的方法,采取条播,撤播均可,也可与禾本科或其他科牧草混播,如进行种子繁殖,则以单播为宜。牛枝子的种子包被于荚果内,其果皮影响吸水萌发,故在播种前应刚碾子或碾米机去掉果皮,以提高其发芽率。其种子小,顶土能力弱,覆土深度以1.5-2厘米为宜。

主要价值

饲料:牛枝子为干旱地区的优等豆科牧草。春末,夏初各种家畜均喜采食,牛、马、绵羊、山羊喜采食其花、叶及嫩枝。盛夏,在花后期因枝条渐变粗老而叶片不断脱落,其适口性也逐渐降低。秋末以至冬春季节虽叶片脱落,但茎枝尚存留良好,仍是家畜保膘的饲草。总起来说,鉴于它在草地上广泛分布,给半干旱地区的放牧地增加了较高含量的可消化氮素营养物质,对草地质量的提高给予了重要的影响。牛枝子在果熟期以前所含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较多,果熟以后,全株的粗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相应地粗纤维含量增高。所以,牛枝子的适宜利用期以现蕾期至开花期为好。

生态:牛枝子性抗风沙,再生力强,是改良南温带地区荒漠草原或干草原理想的草种之一。此外,牛枝子开花时期有蜜有粉,也是一种辅助蜜源植物。在半农半牧区,也可用做绿肥。在固定沙地上播种牛枝子有明显的固沙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参考资料

牛枝子·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