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全面、易读、丰富的网络百科全书
你好!请登录

有谱百科
助您轻松探秘世界,学习知识。

登录
竹茹

竹茹

禾本科植物

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I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别名

竹皮青竹茹

植物界

禾本科

用量

5~10g

毒性

无毒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文学名

竹茹

入药部位

竹茹

植物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归经

归肺、胃,心、胆经。

功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

竹茹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相关配伍

1、伤损内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青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焦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2、月水不断: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

3、妇人损胎:孕八、九月,或坠伤,牛马惊伤,心痛。用青竹茹五两,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录》)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炮制

竹茹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

炮制方法

1、竹茹: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周。

2、姜竹茹: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附录ⅡD)炒至黄色。

生理特性

竹茹

1、青秆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2、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3、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长环境

1、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

2、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3、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

鉴别

竹茹

药材性状: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饮片性状

1、竹茹同药材。

2、姜竹茹形如竹茹,表面黄色。微有姜香气。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2、《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4、《别录》: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参考资料